·

田园
儿童
乡村风光

译文

草屋的茅檐又低又小,溪边长满了翠绿的小草。含有醉意的吴地方音,听起来温柔又美好,那满头白发的是谁家的公婆父老?
大儿子在小溪东边的豆田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最喜欢的顽皮的小儿子,他正横卧在溪头草丛,剥着刚摘下的莲蓬。

赏析

这首《清平乐·村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清新自然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画面描绘了一幅田园生活的闲适图景。词的开篇“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简洁地勾勒出一个宁静的乡村景象,茅屋低矮而简朴,溪水潺潺,岸边青草茂盛,营造出一种宁静恬淡的氛围。接下来,“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通过醉酒的乡音和老夫妇的悠闲对话,展现出村民之间的淳朴和亲情,以及岁月静好的生活态度。这里“醉里”二字,既描绘了老人们的惬意,也暗示了乡村生活的闲适。“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通过两个儿子的劳动场景,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与忙碌,大儿子在田间劳作,二儿子则在编织鸡笼,每个动作都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最后,“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聚焦在了最小的孩子身上,他无忧无虑地躺在溪边,剥着莲蓬,天真烂漫,画面生动活泼,富有童趣,让人感受到家庭的温馨和欢乐。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村生活的日常琐事,流露出词人对这种淳朴、和谐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体现了辛弃疾词风中的田园牧歌情调。

辛弃疾

762首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