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

怀古
地点
历史
抒情
写景
边塞
战争
英雄

译文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遥想当年,他指挥着强劲精良的兵马,气吞骄虏一如猛虎!

赏析

这首词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对历史遗迹和典故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英雄人物的追慕以及对时事变迁的感慨。开篇“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以江山依旧而英雄不在,暗示了对孙权这样的人物的怀念。接下来,“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形象地写出了历史的沧桑和人事的消逝。“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借刘裕(寄奴)的典故,表达对英雄业绩的向往。“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则展现了刘裕当年的豪迈气势。然而,词人接着提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的轻率北伐,导致“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暗讽其失败。“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以个人经历与历史事件相交织,表达了对往昔战乱的回忆。最后,“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描绘了异族统治的现实,词人借用廉颇自比,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表达壮志未酬的无奈和对国家复兴的忧虑。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既有对英雄的仰慕,又有对时局的忧虑,体现了辛弃疾强烈的爱国情怀和历史责任感。

辛弃疾

762首
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辛弃疾生于金国,少年抗金归宋,曾任江西安抚使、福建安抚使等职。著有《美芹十论》、《九议》,条陈战守之策。由于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山居。开禧北伐前后,相继被起用为绍兴知府、镇江知府、枢密都承旨等职。开禧三年(1207年),辛弃疾病逝,年六十八。后赠少师,谥号“忠敏”。辛弃疾一生以恢复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备受排挤、壮志难酬。但他恢复中原的爱国信念始终没有动摇,而是把满腔激情和对国家兴亡、民族命运的关切、忧虑,全部寄寓于词作之中。其词艺术风格多样,以豪放为主,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典故入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现存词六百多首,有词集《稼轩长短句》等传世。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