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
范
御
史
十
一
月
三
日
见
月
有
客
冬
还
吴
,
孤
舟
暮
停
颍
。
山
收
乱
云
彩
,
天
放
新
蟾
影
。
呼
童
挂
帘
起
,
对
此
清
夜
景
。
横
琴
弄
流
水
,
醉
耳
谁
其
醒
。
写景
山水
冬日
情感
思乡
咏物
醉人情绪
译文
冬日里,有位客人从远方返回吴地,孤舟在颍水边停下。
群山之间收拢了散乱的云彩,天空放出了新月和蟾蜍的影子。
叫来童子挂起帘子,面对这清冷的夜晚景色。
横放琴于流水之上,弹奏乐曲,又有谁能让这醉人的音乐唤醒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冬夜乘舟归乡,与月共饮的宁静画面。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景色的美丽与内心的宁静。首句“有客冬还吴”,点明了人物与时间背景,一位客人在冬天返回故乡吴地。接着,“孤舟暮停颍”描绘了客船在傍晚时分停靠在颍水边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孤独而静谧的氛围。“山收乱云彩,天放新蟾影”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将山与天赋予情感,山收起了乱云,天空释放出新月的影子,形象地描绘了冬夜的景色,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变化。“呼童挂帘起,对此清夜景”中,“呼童”显示出诗人的动作,他叫来童仆挂起帘子,以便更好地欣赏这清冷的夜晚美景。这一细节体现了诗人的雅致与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横琴弄流水,醉耳谁其醒”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独自弹奏着琴,仿佛与流水共鸣,似乎已沉醉在这美妙的音乐之中,忘记了周围的一切。这里的“醉耳”不仅指听觉上的陶醉,也暗含了心灵上的沉浸与忘我。最后一句“谁其醒”则以疑问的形式,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忘却尘世烦恼状态的向往与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冬夜景色的细腻描绘,以及诗人内心情感的微妙表达,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美好境界。
赵抃
735首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字阅道,号知非子,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景祐元年(1034年),赵抃登进士第,除武安军节度推官。历知崇安、海陵、江原三县,通判泗州。至和元年(1054年),召为殿中侍御史。其后出知睦州,移梓州路转运使,旋改益州。召为右司谏,因论事出知虔州。宋英宗即位后,除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治平元年(1064年),以龙图阁直学士再知成都。宋神宗即位后,官至右谏议大夫、参知政事。晚年历知杭州、青州等地。元丰二年(1079年),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长相思(其一)
唐·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头。吴山点点愁。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