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地点
山水
抒情
夏天
松树
泉石
赞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陈尧佐游历凤栖寺时的所见所感。首句“十里水烟迷”,以朦胧的水雾弥漫,展现出寺庙所在环境的宁静与湿润,仿佛被淡淡的诗意笼罩。接下来,“禅居偶杖藜”表达了诗人手持藜杖,漫步在禅意十足的寺庙中,流露出闲适与沉静的心境。“地灵人不老”一句,通过赞美山水的灵秀,暗示了此处的自然环境对人心灵的滋养,使人感觉仿佛时间在这里停滞,岁月不再催人老。而“山好凤曾栖”则借凤凰栖息的传说,增添了寺庙的神秘与神圣色彩。“暑气消将尽”暗示季节更迭,暑热逐渐消退,气候宜人,为游览创造了舒适的条件。最后一句“松间何所得,泉石两三题”,诗人沉浸在自然之中,感叹于松林间的清幽与泉石的静美,不禁生出题诗留念的雅兴,表达了对这里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深深赞叹。整体来看,这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展现了宋代文人墨客游历名胜古迹时的闲适心境和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陈尧佐

59首
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左谏议大夫陈省华次子、枢密使陈尧叟之弟、天雄军节度使陈尧咨之兄。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咸平初年,任潮州通判。历官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追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陈尧佐在水利上颇有成就:为防钱塘潮,他提出了“下薪实土法”;为堵黄河在滑州缺口,他发明了“木尤杀水法”;他在汾水两岸筑堤植柳防洪,成为长期造福人民的“柳溪”。陈尧佐也工于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因其书法点画肥重,人称“堆墨书”。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北宋大臣、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宋仁宗时官至宰相,景祐四年(1037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去世,年八十二,赠司空兼侍中,谥号“文惠”。明吏事,工书法,喜欢写特大的隶书字,著有《潮阳编》、《野庐编》、《遣兴集》、《愚邱集》等。今存词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