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写景抒情
夏天
情感·忧民
田园写实
抒情·抒情怀古

译文

初夏时节常常有持续的风,尘埃和阴霾遮蔽了清晨和黄昏。在舞雩(一种古代的祈雨仪式)中,人们向山川祈福,希望能消除白(此处疑为“皛”)对州县的灾害。
还未理解上天的意图,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消除百姓的苦难。
黍苗(此处可能是借喻,实际可能指的是农作物的苗)没有唱歌(可能是借指安宁、祥和),大老鼠也只是发出感叹(表达的是无力解决问题的感慨)。
仅有一匹马鸣叫了一下(这通常暗示着重要的事件或改变),这人的身名就遭受了毁灭性的打击。
珍宝和玉器(可能是指官员的职位或荣誉)正充满朝廷,这些人都害怕什么呢?
博士(可能是指某位学者或官员)有正确的先见之明,他预知了秦朝的混乱是必然的。

赏析

这首诗由清代诗人顾炎武创作,名为《夏日(其一)》。诗中描绘了初夏时节常有的恒风,以及尘霾遮蔽日月的景象,暗示着社会环境的浑浊与压抑。舞雩的仪式象征着对山川神灵的祈求,而“白?”则可能指代催促州县官员行动的某种力量或信号。诗人表达了对当前社会状况的不满,认为人们并未真正响应上天的心意,而是更关注如何解决民众的疾苦。然而,尽管有希望改善的迹象,如“黍苗不作歌”,即百姓没有欢歌庆祝,暗示实际生活并未得到改善;“硕鼠徒兴叹”则以硕鼠自比,表达了对自身处境的无奈和叹息。“仗马适一鸣,身名已涂炭”一句,形象地描述了即使官府有所作为,但个人的命运和名誉已经陷入困境。最后,“贝玉方盈朝,此曹何所惮”指出朝廷中充斥着贪腐之辈,他们无所畏惧,继续为非作歹。而“博士有正先,实趣秦时乱”则暗讽那些所谓的智者或权威人物,他们的行为实际上加剧了社会的混乱,仿佛回到了秦朝那样的暴政时代。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隐喻,深刻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败与不公,表达了诗人对现实的强烈批判和对正义的渴望。

顾炎武

407首
顾炎武(1613.7.15—1682.2.15),汉族,明朝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顾炎武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汉族,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