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

宿
写景
秋天
咏物
抒情
哲理
写山
写鸟
民生关注

译文

译文:晚晴时,喜鹊为这晴朗的天气而欢欣;秋夜的山间,感觉寒气袭人。
译文:远处传来了如竽瑟之声的蝉鸣;云影之下,牛羊在悠闲地散布。
译文:自然的法则应该是不易理解的,然而民间的忧虑可以得到自我的宽解或安宁。
译文:我平生习惯于素食淡饭的生活,对于在僧房过夜并不感到厌烦。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的山中晚景。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象的细腻描写,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喜悦和平和。"鹊为晚晴喜",表现出鸟儿在傍晚时分欢快的情态,这里的“喜”字传递了一种生机勃勃、乐观向上的情感。紧接着,“山如秋夜凉”,则是对山色与夜凉的描绘,山间的清凉让人感到心静神安。"蝉声起竽瑟"中,蝉鸣声仿佛是古代乐器的和鸣,与“云影散牛羊”一同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悠闲自得的氛围。这里通过蝉鸣声与自然景观的结合,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妙。"神理应难昧"表明诗人对宇宙万物有一种深刻理解和接受,这种理解让他的心灵变得通透而不易被蒙蔽。紧接着,“民忧得自康”则是说人民的忧虑能够得到缓解,获得安康。这两句体现了诗人对社会及人类命运的关怀,以及内在的平和与智慧。最后,“平生蔬笋腹,不厌宿僧房”,“蔬笋腹”比喻简单质朴的生活,而“不厌宿僧房”则表明诗人对那种清贫、淡泊名利的僧侣生活持有一种接受和喜悦。这里传递了一种超脱世俗、乐道主义的情怀。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之美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是一首充满哲理的山水田园诗。

猜您喜欢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南亭晓坐因以示璩
唐·权德舆
隐几日无事,风交松桂枝。园庐含晓霁,草木发华姿。迹似南山隐,官从小宰移。万殊同野马,方寸即灵龟。弱质常多病,流年近始衰。图书传授处,家有一男儿。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寿藏为顾静趣赋
明·史谨
预寻一穴近西州,松梓苍苍接素秋。举世有谁曾不死,此身于我复何忧。穿林每设生前祭,与客当从醉里游。多少学仙头白士,至今无处觅瀛洲。
赋得弱柳鸣秋蝉
隋末唐初·李世民
散影玉阶柳,含翠隐鸣蝉。微形藏叶里,乱响出风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