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
自然
春天
忧民
壮志豪情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壬子三月二十七日闻迅雷有感》。诗人通过描述雷电的震撼力量,表达了对君王应果断行事、顺应天意、满足民众心愿的期望。首句“谁将神斧破顽阴”,以“神斧”比喻雷电,形象地描绘了雷电劈开阴霾、带来光明的力量,暗含着对君王应具备决断力和改变现状能力的期待。次句“地裂山开鬼失林”,进一步强化了雷电威力的惊人之处,不仅能够劈开大地,连山石都为之震颤,连鬼神都为之惊惧,以此来象征君王决策的深远影响。后两句“我愿君王法天造,早施雄断答群心”,直接表达了诗人的心愿:希望君王能像自然界的规律一样,遵循天道,做出果断而英明的决策,以回应民众的期待与需求。整体而言,这首诗借自然现象抒发了对理想君主的期待,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强调的君臣关系与道德责任。

朱熹

1440首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