寿
母
生
朝
(
其
六
)
仙
人
昔
住
紫
琳
房
,
一
旦
翩
然
下
大
荒
。
久
悟
客
尘
无
自
性
,
故
应
福
禄
未
渠
央
。
徙
居
邂
逅
成
嘉
遁
,
捧
檄
因
循
愧
漫
郎
。
愿
借
寒
潭
千
丈
碧
,
年
年
此
日
奉
华
觞
。
母爱
祝酒
咏节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朱熹所作的《寿母生朝(其六)》。诗人以仙人寓言开篇,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哲学思想。仙人居住在紫琳房中,象征着远离尘世的高洁与宁静。然而,仙人“一旦翩然下大荒”,则暗示了对现实世界的关注和介入,以及对人生真谛的深刻领悟。“久悟客尘无自性,故应福禄未渠央。”这两句进一步阐述了诗人对于生命本质的理解,认为世间的一切荣华富贵(福禄)都是虚幻的,没有真正的自我存在(自性),强调了精神层面的追求比物质更为重要。接着,“徙居邂逅成嘉遁,捧檄因循愧漫郎。”这里描述了诗人自己或他人在某种机缘巧合下选择了隐逸生活,但同时也表达了对未能完全遵循内心选择的遗憾,体现了对理想生活方式的向往与实践之间的矛盾。最后,“愿借寒潭千丈碧,年年此日奉华觞。”表达了诗人希望每年在母亲生日这一天,能够借着清澈的寒潭之水,庆祝母亲长寿安康,寄托了对母亲深深的爱与祝福。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寓言式的叙述,融合了哲理思考与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于生命意义、个人选择以及亲情的深刻感悟。
朱熹
1440首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朱熹十九岁考中进士,曾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行五十二,小名沋郎,小字季延,一字仲晦,晚称晦翁,又称紫阳先生、考亭先生、沧州病叟、、逆翁。谥文,又称朱文公。汉族,祖籍南宋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三明市)。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朱子,是孔子、孟子以来最杰出的弘扬儒学的大师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