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地点
怀古
情感
思乡
咏史
颔联对仗
颔联韵律
励节勉行

译文

我跨过大江南北来到长干这个地方,北望清淮,感觉岁月已经有些寒凉了。
废墟中至今还能听到鹤鸣的声音,苍山自古以来就像龙一样蟠踞着。
我的鬓发已经白了,只能在镜子中看到,大腿上的肉也日渐消瘦,但我仍然可以骑在马鞍上。
尽管我不能像过去那样用鞭子抽打狡猾的敌人,但这里的百姓仍然保留着汉朝的衣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站在南城上眺望的景象与感慨。首联“大江南渡是长干,北望清淮岁已寒”中,“大江”与“清淮”形成鲜明对比,一南一北,既展现了地理的辽阔,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岁已寒”三字,不仅点明了季节,也暗含了岁月沧桑之意。颔联“废垒至今闻鹤唳,苍山从古自龙蟠”则将目光转向历史与自然。废弃的堡垒中传来鹤的啼鸣,古老的青山依然如龙般盘踞,这里既有对历史遗迹的感慨,也有对自然永恒的赞美。鹤唳与龙蟠,分别象征着生命的坚韧与自然的力量,构成了一幅静谧而富有生命力的画面。颈联“鬓毛白尽空看镜,髀肉销来尚据鞍”转而抒发个人的情感。随着年岁的增长,诗人发现自己的鬓发已白,只能在镜前徒增感慨;尽管身体消瘦,但仍然骑马奔驰,表达了虽老而不衰的精神状态。这两句通过对比,展现了诗人面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与坚持自我、不屈不挠的态度。尾联“折箠不能笞黠虏,遗民犹有汉衣冠”则是对现实的反思与批判。诗人感叹自己无法用武力制服狡猾的敌人,表达了对国家安危的忧虑。同时,“遗民犹有汉衣冠”一句,既是对汉族文化的坚守,也是对民族精神的传承,体现了诗人深沉的家国情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观与历史遗迹,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转、个人命运以及国家安危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叶梦得

240首
叶梦得(1077~1148),宋代词人。字少蕴。苏州吴县人,一说祖籍处州松阳(今属浙江),为宋代名臣叶逵之后。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叶梦得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叶梦得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绍圣四年(1097)登进士第,历任翰林学士、户部尚书、江东安抚大使等官职。晚年隐居湖州弁山玲珑山石林,故号石林居士,所著诗文多以石林为名,如《石林燕语》、《石林词》、《石林诗话》等。绍兴十八年卒,年七十二。死后追赠检校少保。在北宋末年到南宋前半期的词风变异过程中,是起到先导和枢纽作用的重要词人。作为南渡词人中年辈较长的一位,开拓了南宋前半期以"气"入词的词坛新路。叶词中的气主要表现在英雄气、狂气、逸气三方面

猜您喜欢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