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
田园
写物
哲理
劳动

译文

松柏能储藏成栋梁的木材,枣子和板栗可以装满祭祀的器具。
樗树和榆树到底有什么益处呢?它们在果园中一棵棵地生长着。
它们的叶子大却苦涩遮蔽阳光,它们的木材枉然弯曲不直。
它们能消耗地力,使土地的脉气耗散,也会使阳光偏斜不均。
我叫来童仆,磨砺斧斤,烧火做饭都需要用到这些树木。
清除杂草种植优良的谷物,砍掉茅草种植兰花等香草。
栽培和砍伐毁弃是事物发展的规律,这本来就是理所当然的。
对于那些不成材的树木,世人都弃之如敝履,即使被砍伐也值得怜悯。

赏析

这首诗名为《伐园中木》,是明代诗人严嵩所作。通过这首诗,严嵩以园中树木为喻,表达了对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诗的前两句“松柏储栋梁,枣栗充豆笾”,以松柏比喻品德高尚之人,他们如同栋梁之材,对社会贡献巨大;而枣栗则象征着生活中的实用之物,它们虽不起眼,却能满足日常生活所需。这两句诗对比鲜明,暗示了社会中不同角色的价值。接着,“樗榆竟何益,历历蕃中园”两句,诗人将樗榆(无用之木)与松柏进行对比,指出樗榆在园中虽多,但并无实际用途,只是徒增负担。这暗含了对社会上一些无用之人或事物的批评。“叶大苦蒙翳,材枉空挛蜷”描绘了樗榆的生长状态,其叶子茂盛却阻碍了阳光的照射,木材扭曲无用,形象地说明了樗榆的无价值。“能令地脉耗,亦使阳和偏”进一步揭示了樗榆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它消耗地力,影响了阳气的均匀分布,破坏了生态平衡。“呼童砺斤斧,爨燎供炊烟”表明了诗人决定清除这些无用之木,让园子恢复生机,体现了对社会资源合理利用的主张。“去莠植嘉谷,斩茅秀兰荃”则表达了诗人希望去除杂草,种植有益的作物,让园中充满生机的愿望,象征着社会应当去除无用之物,培育有用之才。最后,“栽培与倾覆,在理固宜然。不材世所弃,剪伐何足怜”总结了全诗的主旨,强调了社会应当根据事物的价值进行选择和处理,不应因一时的无用而忽视其长远的影响,同时也表达了对社会普遍存在的无用之物的批判态度。整首诗语言简洁有力,寓意深刻,通过园中树木的比喻,反映了诗人对社会现象的独到见解和对理想社会的追求。

猜您喜欢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春日闲居三首(其二)
唐·白居易
广池春水平,群鱼恣游泳。新林绿阴成,众鸟欣相鸣。时我亦潇洒,适无累与病。鱼鸟人则殊,同归于遂性。缅思山梁雉,时哉感孔圣。圣人不得所,慨然叹时命。我今对鳞羽,取乐成谣咏。得.....
即事
清·爱新觉罗·弘历
春雨虽未寸,润泽已庆慰。却看云势重,羃䍥藏山翠。因之忆远近,一例被膏未。无何一二日,佳音来次第。保阳及古北,三寸均沾暨。喜已疑信半,奚曾遇往岁。秋麦既勃生,春牟即可艺。大.....
噫嘻
先秦·诗经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骏发尔私,终三十里。亦服尔耕,十千维耦。
画牧牛赞
宋·黄庭坚
鼻之柔也,以绳牧之。心之柔也,以道牧之。纵而不蹊人之田,其谁早服之。
芳桂堂诗为杨御史作
明·杨士奇
连绻桂树,罗生堂前。自我植之,郁其栾栾。百卉具腓,高秋始华。湛露瀼瀼,芳馨满家。有生必荣,岂必在早。不与众竞,如彼有道。坚贞之节,四时不渝。宜尔君子,岁晏同娱。
学刘公干体诗五首(其五)
南北朝·鲍照
白日正中时,天下共明光。北园有细草,当昼正含霜。乖荣顿如此,何用独芬芳。抽琴为尔歌,弦断不成章。
和柳子厚诗十七首(其七)卜筑西坞
宋·程俱
出处初漫浪,淹留失佳时。时英尽珠璞,宁复见谁差。一去四十年,伏枥久已疲。幸此岁将暮,穿云弄清漪。窈窕烟坞中,苍阴昼森垂。兹焉寄茅屋,横仄任所宜。谷口蘙杉竹,柴门畏人知。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