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点
蒲圻县
抒情

译文

傍晚时分在蒲圻道上,隐约听到远处鸡犬的喧闹声。
斜阳的余晖照进深深的小巷,稀疏的雨点轻拂过悠闲的院门。
县市好像都靠着水而建,人们生活的烟火气息与乡村类似。
夜晚灯火萧条冷落,与谁共饮此酒呢?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何景明的《避雨山合舍望见蒲圻县》描绘了傍晚时分,诗人行经蒲圻道上的情景。他听到远处传来鸡犬的叫声,增添了乡村的宁静氛围。夕阳余晖斜照进幽深的小巷,稀疏的雨点轻轻敲打着静寂的门户。县市的布局仿佛与水面相依,呈现出一种水乡特色,而村落的人烟稀疏,更显得恬静而朴素。夜幕降临,灯火昏黄,诗人独自面对这萧瑟的景象,不禁思考:在这冷清的夜晚,又有谁能共享买酒共话的时光呢?整首诗通过细腻的观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乡村生活的恬淡与孤寂。

何景明

1611首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