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咏物
春景
植物
坐禅
音乐
自然之声
写山
怀古抒情
写竹

译文

泰公堂下的竹子,生长着新绿的竹林,覆盖了地面。
春雨洒落在春墙上,显得墙壁更加碧绿;风从石室中吹来,带来了一丝凉意。
经常在这里行走,留下我的卧榻;安静地坐着,面对着焚香。
悠扬的乐声如凤凰鸣叫,时时回荡在上空。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何景明的《鲁山院竹》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幽的竹林景象。首句“泰公堂下竹”点出竹子生长的地点,暗示了其历史与文化气息。接下来的“覆地长新篁”形象地写出竹林繁茂,生机勃勃的态势。“雨飐春墙碧”描绘了春雨轻拂竹叶,使得翠绿的竹墙泛起波光,显得生动而富有动态美。“风含石室凉”则通过风的吹拂,带出了竹林带来的清凉感觉,暗示了环境的宁静和宜人。“经行留下榻,晏坐对焚香”两句,进一步展现了诗人在此处的闲适生活,竹林成了他的日常伴侣,无论是行走还是静坐,都伴随着竹影和香气,充满了禅意。最后,“遗响流笙凤,时时落上方”以美妙的竹声比喻为凤凰的笙鸣,增添了神秘和高雅的气息,仿佛这些声音飘向天际,寓意着竹林的灵性和超凡。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对鲁山院竹的细腻描绘,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以及竹子所象征的高洁品格。

何景明

1611首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