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地点
秋景
抒情
赞美
名胜
峨眉山
田园

译文

站在平缓的坡地眺望远方,视野里尽是苍茫连绵的山谷。
树林高处有一位僧人行走,许多客人则遭遇了寒冷的天气。
险峻的山石仿佛即将崩塌,清澈的泉水突然间显现出来令人感到喜悦。
远处可以看到那座翠绿的公主塔,它坐落在缥缈的碧山之巅。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夜晚时分,诗人站在平坡之上远眺的景象。他眼前展现出一幅广阔而苍茫的画面,万丈山谷在眼前延伸。在这静谧的夜色中,一位僧人独自在树梢间穿行,显得孤独而神秘。天气寒冷,客人们也纷纷来到这里,共同欣赏这寒天之下的景色。诗人笔下的自然景观充满了动态感,险峻的山石似乎随时可能崩塌,清澈的泉水在严寒中乍然裂开,更显其生机。远处,一座翠绿色的公主塔若隐若现,它坐落在碧绿的山顶,增添了画面的奇幻色彩和历史韵味。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展现了作者对山水的独特感受和对历史遗迹的怀旧之情。何景明的诗歌风格清新,意境深远,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苍茫的平坡之上。

何景明

1611首
何景明(1483年8月6日—1521年8月5日),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信阳浉河区人。自幼聪慧,八岁能文,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十九岁中进士,授中书舍人,并任内阁。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何景明是明代“文坛四杰”中的重要人物,也是明代著名的“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性耿直,淡名利,对当时的黑暗政治不满,敢于直谏,曾倡导明代文学改革运动,著有辞赋32篇,诗1560首,文章137篇,另有《大复集》38卷。墓地在今信阳师范学院大复山。信阳浉河区人。明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为“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