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
使
赞美
歌颂
抒情
山水
田园
边塞
励箴
名言
思乡
季节

译文

四方之景被天地间的经纬线分割,万象(万物之象)都包含在中央的枢纽之中。
玉帛(古代诸侯朝会时所献的礼物)遍布天下,人们通过梯航(指登天之梯,这里指交通要道)纷纷归向上都(古代的都城)。
缅怀(回忆)因隔绝而无法抵达的青陆(可能指远方之地),岁月却不断地描绘着黄色的地图(象征国家版图)。
土地与海洋的边际连接在一起,其广袤无垠。
兴言(指人们的行为和言论)在国中讲求名节和道义,不同地域的山河虽然各异,但并没有形成隔阂。
派使者前往他国传授教化,来的人学习典籍和教诲。
人们知道遵守礼仪,以衣冠(古代士人戴的帽子)为标志;忠诚和信义是尊崇儒学的基础。
诚心诚意地奉献自己,上天一定能够见证;有德行的人从来不会孤单。
旌旄(军队的旗帜)被同作为牧地(治理地方)的官员所拥有,厚重的赏赐如同丰收的草料。
更加重视年轻一代的志向,希望他们能够如青松般坚贞不渝,在风雨中永远不变心志。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宏伟壮丽的景象,开篇“四维分景纬,万象含中枢”展现了宇宙万物井然有序的美好图景。接着“玉帛遍天下,梯杭归上都”则描绘了一种祥瑞之气充满天地,至高无上的权威中心被神圣化。诗人通过“缅怀阻青陆,岁月勤黄图”表达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深切怀念,以及对于时光流逝、历史变迁的关注。“漫漫穷地际,苍苍连海隅”则是对广阔疆域的描绘,展现了国家的辽阔与壮丽。随后的“兴言名义国,岂谓山河殊”表达了对于国家理念和文化传承的重视,以及对于山河统一、国家同质性的坚持。“使去传风教,人来习典谟”则是对外宣扬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而“衣冠知奉礼,忠信识尊儒”则强调了礼仪之重和忠诚之德,以及对于儒家思想的尊崇。诗中的“诚矣天其鉴,贤哉德不孤”表达了一种对道德高尚者的赞美和对正直之士的肯定。最后,“拥旄同作牧,厚贶比生刍”描绘了君主与臣民共同治理国家的情景,而“益重青青志,风霜恒不渝”则表达了对于初心和使命的坚守,以及面对岁月更迭、风霜侵袭时仍然不改变初衷的决心。整首诗通过对自然与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对于国家统一、文化传承以及道德理念的重视和坚持,同时也展现了君主与臣民共同维护国家稳定和发展的愿景。

李隆基

74首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大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猜您喜欢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春日赴独石口作
清·狄觐光
沙卷黄云赴朔边,冰开已过好春天。地犹残雪空三月,人与落花又一年。村户旧巢迟燕到,关山新草尽驼眠。入都多少间儿女,指点风光笑欲颠。
题二树山人画双角石
清·王衍梅
横峰侧岭巧相兼,唤取鸦叉展画帘。南渡关山惭一角,北台风雪看双尖。梁家婢可明珠换,讲舍儿须锦髻添。诗老凋零余墨在,梅花僧印尚红钤。
匏瓜诗(其一)
元·魏初
出城十里馀,小小筑园圃。墙颓补青山,月冷杵秋黍。萧然无人来,风叶拥庭户。
苧村烟雨
宋·顾禧
湖南几曲石桥底,细雨濛濛暗碧溪。欸乃渔歌声不断,参差桑树望中迷。花田香散泥初湿,柳圃烟深莺乱啼。此地千年多买犊,耕男谁复怨征鼙。
崇碧轩诗
元·陈旅
豫章山中多豫章,长松大竹相扶将。屋东微见红日动,檐曲细含翠雨凉。洗空丝瀑落溪艇,暖客锦苔铺石床。何时到子轩下坐,太朴显民同瓦觞。
谢池春(其三)
宋·陆游
七十衰翁,不减少年豪气。似天山、凄凉病骥。铜驼荆棘,洒临风清泪。甚情怀、伴人儿戏。如今何幸,作个故溪归计。鹤飞来、晴岚暖翠。玉壶春酒,约群仙同醉。洞天寒、露桃开未。
镜湖曲(其二)
明末清初·屈大均
风月满湖凉,芙蕖香复香。浣纱人不见,化作紫鸳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