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
沿
写景
抒情
励志
咏物
读书
惜时
送别

译文

广泛开设书院,尊崇儒学,选拔杰出的人才。
召集贤士共同议事,高台之上的重臣议论国事。
礼仪和音乐延续古今,文章和思想推陈出新。
宴席上献上美食和美酒,宾主们按照礼仪就座。
季节虽已进入初夏,但气候仍像春天一样宜人。
希望这些事情能被记录在史册上,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赏析

此诗描绘了一场盛大的学术宴会,其背景设在一个书院之中。开篇即展现了对知识的渴望与尊崇,"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表明这是一个开阔而宏伟的地方,对儒家思想推崇备至,席位上摆放着珍贵的典籍。接着,"集贤招衮职,论道命台臣"显示了这里是汇聚贤士的大地,他们或讨论学问,或被委以重任,成为朝廷中的重要人物。"礼乐沿今古,文章革旧新"则说明在这个书院里,不仅传承着古代的礼仪与音乐,更有创新之风,文学作品不断更新换代。宴会场景由"献酬尊俎列,宾主位班陈"一幕生动展现。人们在这里互相敬酒,尊卑有序,宾主分明,一切都井然有序。然而,时光易逝,季节更迭,"节变云初夏,时移气尚春"让人感受到时间的流转与自然界的变化,即使在这个充满智慧和文化氛围的地方,也难免对时光的宝贵有所感慨。最后,诗人表达了希望自己的名字能够被载入史册,流传千古的愿望:"所希光史册,千载仰兹晨"。这不仅是个人对于永恒荣耀的追求,也反映了书院学者对于文化传承与个人成就的渴望。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书院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古代士人对于知识、文化和道德的高度重视,以及他们对于永恒价值的追求。

李隆基

74首
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安史之乱而退位,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唐代极盛时期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故又称李三郎,母窦德妃。大唐垂拱元年(685年)八月,李隆基生于东都洛阳,生性英明果断,知晓音律,仪表雄伟俊丽。初封楚王,后改封临淄王,历任卫尉少卿、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于长安太极宫登基称帝。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于长安神龙殿,终年78岁,葬于金粟山,名为泰陵。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清朝为避讳康熙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亦称唐明皇,公元685年出生在东都洛阳(今河南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侫臣,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756年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762年病逝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悯农二首(其二)
唐·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自勉
宋·陆游
曩岁读隐书,妄意慕陶葛。芝房及乳石,日夜躬采掇。飞举固未能,死籍或可脱。那知事大谬,发齿将秃豁。神仙岂弃汝,正坐自迂阔。馀年尚努力,勿待烛见跋。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