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
易
州
(
其
三
)
颓
垣
败
垒
动
经
过
,
抚
迹
流
传
大
半
讹
。
汉
晋
犹
差
剧
战
国
,
尔
时
黎
庶
奈
生
何
。
咏史怀古
怀乡思民
战争遗迹
写历史背景
战乱后的景象
译文
经过那些颓废的城墙和破败的营垒,抚今追昔,历史传承下来的许多事情都已经有了很大的讹误。
汉朝和晋朝的历史还相对比较剧烈(可能是指战乱或变革),在那个时代,普通百姓该如何生活呢?
赏析
这首诗是清朝诗人弘历所作的《过易州(其三)》。诗中描绘了历史遗迹的变迁与时间的流逝,以及对过往时代的感慨。首句“颓垣败垒动经过”,描绘了诗人行经废弃的城墙和堡垒时的情景,这些古老的建筑在岁月的侵蚀下逐渐破败,给人一种历史沧桑之感。接着,“抚迹流传大半讹”一句,表达了诗人触摸这些遗迹时,发现流传下来的历史信息已有所偏差或失真,暗示了历史记忆的模糊与不确定性。“汉晋犹差剧战国”,这一句将汉、晋两个较为和平稳定的时期与战国时期进行了对比,突出了战国时期战争频仍、社会动荡的特点。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那个时代人民生活状况的深切同情。最后一句“尔时黎庶奈生何”,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当时百姓生活的关切与忧虑。在动荡的时代背景下,普通民众的生活往往充满了苦难与艰辛,诗人通过这句诗,寄托了对历史中弱势群体命运的深深同情。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历史遗迹的描述和对过往时代的反思,展现了诗人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以及对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怀。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