姿
写景
秋景
咏物
菊花
节令
秋日
书屋景色
宁静美
平淡之美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修缮后的书屋的细致观察与感受。首句“旧屋重修葺”,点明了主题——对旧居的重新装修。接着,“无多点缀为”一句,暗示了修缮后的书屋简约而不失雅致,没有过多的装饰,保持了原有的朴素风格。“松窗就老干,菊砌绕新蕤。”这两句生动地描绘了书屋内外的自然景观。松树的窗户旁,是历经岁月的老树干,象征着时间的沉淀与历史的厚重;而菊花围绕的石砌,则展现了秋季的生机与美丽,新蕤(新长出的花)的描绘,更添了几分生机勃勃的气息。“霜落澄池底,林疏露巘姿。”这两句进一步展示了秋季的景色。霜降之后,池水清澈见底,仿佛一面明镜,映照着周围的世界;林木稀疏,山峦的轮廓清晰可见,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美。最后,“如询即景句,端是与秋宜。”诗人以自问自答的形式,表达了对这幅画面的喜爱与认同。他认为,这样的描写正是与秋天的景象相得益彰,既体现了季节的特点,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和审美情趣。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赞美,同时也流露出其对生活细节的关注与热爱。在简洁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的意境和情感,是一首富有诗意的佳作。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秋日圆明园即景
清·爱新觉罗·弘历
红叶千林似锦张,秋容端不让春光。南轩日暖帘初捲,曲沼波寒鱼半藏。战雨晚桐漏疏影,冒霜早菊先重阳。平添诗客三分兴,熟境应忘若个忘。
书斋秋夜
清·刘霖
院静重门掩,风轻小阁凉。窗含一树月,菊傲五更霜。塞雁惊寒过,村尨吠漏长。凭栏无限意,灯火伴昏黄。
禅月台(其二)
宋·韩淲
寻得残僧上月台,雨云清薄未全开。茶瓯坐久酒杯举,桂树落香黄菊来。
次韵酬沈雨若见寄
明·李流芳
寥落花间一草堂,喜看舟楫到江乡。春潮送客浑无信,寒菊怀人尚有香。十五松斋容啸傲,三千尘路费商量。凭君莫问行藏意,世事于今正渺茫。
菩萨蛮·钩月将沉,窗灯未灺,仿回文体填此,以遣旅况
清·宗婉
月钩如傍栖禽宿。宿禽栖傍如钩月。门掩又黄昏。昏黄又掩门。碧纱窗影叠。叠影窗纱碧。扶梦旅灯孤。孤灯旅梦扶。
休宁汪进士枉顾定山有诗和之
明·庄昶
留君五日溪云坐,共看溪云且莫归。诗思两人秋澹澹,老怀连夜雨霏霏。菊还恋节移盆瘦,蟹略经霜送酒肥。倘肯重来须记取,桃花流水是柴扉。
暮秋有感
金末元初·李俊民
乱鸦无数噪寒林,林下风吹落叶深。惟有黄花枝上露,向人犹似泣残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