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
咏物言志
哲理
写轩

赏析

这首诗《写秋轩》由清朝的乾隆皇帝(弘历)所作,巧妙地将自然现象与哲理思考融合在一起,展现出诗人对秋天的独特感悟。首句“可知圆盖本无私,玉露金风又一时”以“圆盖”象征天空,表达出自然界中万物生长皆有其时,不偏不私的自然规律。这里的“玉露”指的是秋天的露水,“金风”则指秋风,两者共同描绘了秋天特有的景象。通过这一景象,诗人表达了自然界运行的公正与和谐。接下来的“仁者见仁智者智,写秋自是此轩宜”则是对前两句的深化和升华。这里运用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哲学思想,强调了个人视角的不同导致对同一事物理解的差异性。同时,诗人将这种哲学思考与秋天的景象相结合,指出在这样的季节里,无论是仁者还是智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感悟空间,即“此轩宜”。这不仅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蕴含了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洞察。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天景象的描绘,巧妙地融入了自然哲学和人生智慧,展现了诗人对宇宙和谐与个体感知的独到见解。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即事
清·爱新觉罗·弘历
崇邱倚杵玉绳低,开锦风前百鸟啼。山体静存云幻动,马头东向雾迷西。溶溶澹带晨蟾影,??幽寻野鹿蹊。讵为盘游恣从兽,诘戎深意此中稽。
垂钓
清·爱新觉罗·弘历
富春以钓隐,磻溪以钓显。亦各适其适,何繫竿与线。跂石临澄渚,秋水泠然善。垂丝致喁嘬,岂为烹鬵甗。隐显非我为,潜跃任彼转。渺瀰眄烟波,兴正复不浅。
凭阑
明·刘荣嗣
高楼秋气正萧森,罢酒凭阑且独吟。何处吹箫催暮雨,有人孤策倚荒林。癖如米芾差存石,懒似嵇康并废琴。早已投閒吾计得,入山何必更求深。
春秋战国门·子贡
唐·周昙
救鲁亡吴事可伤,谁令利口说田常。吴亡必定由端木,鲁亦宜其运不长。
赵湖州东园杂咏和人韵·宾日
宋·陈文蔚
著眼高时四海空,何须服日脸霞红。清朝坐对升旸谷,万里云烟在古风。
江馆秋思因成自勉
唐·李中
江边候馆幽,汀鸟暝烟收。客思虽悲月,诗魔又爱秋。声名都是幻,穷达未能忧。散逸怜渔父,波中漾小舟。
奉和悲秋应令诗
南北朝·萧悫
秋天拟文学,秋水擅庄蒙。草湿蒹葭露,波卷洞庭风。便坐翻桑叶,长坂歇兰丛。檐喧犹有燕,陂静未来鸿。蝉噪闻疑断,池清映似空。刘安悲落木,曹植叹征蓬。重明岂凝滞,无累在渊冲。随.....
金陵晚眺
唐·崔涂
苇声骚屑水天秋,吟对金陵古渡头。千古是非输蝶梦,一轮风雨属渔舟。若无仙分应须老,幸有归山即合休。何必登临更惆怅,比来身世只如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