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山水
写树
咏物
竹炉
抒情
哲理
季节
秋天
赞美
自然景观

译文

一颗苍老挺拔的松树在山谷里延伸,溪流斜斜地穿过山谷,我深入其中,这里仿佛就是我的家。
岩壁上的阁楼窗户都镶嵌着树木,竹编的炉子里无火也总是准备着热茶。
多余的绿色几乎全部是因为天气暖和而造成的,看到那几片红色的余色仿佛在幻化出美丽的晚霞。
面对这万般奇景我实在没有时间一一去欣赏,连一寸的空间和一丝一毫的时间都没有多余可以加以品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充满生机的山林景象。诗人以“老松横谷石溪斜”开篇,生动地勾勒出山间老松横卧于山谷与溪流旁的自然景观,展现出一种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接着,“纵入深山却是家”,表达了诗人对深山的喜爱和归属感,仿佛山林不仅是自然的景致,更是心灵的栖息之地。“岩阁有窗皆纳树,竹炉无火不烹茶。”这两句进一步描绘了山中生活的闲适与雅致。岩阁之窗,不仅可以看到窗外的树木,更暗示着与自然的亲密接触;竹炉虽无火,却能煮茶,体现了诗人对生活情趣的追求,即使在简朴的环境中也能找到生活的乐趣。“馀多浓翠全因暖,著几新红幻作霞。”这两句通过色彩的变化,展现了季节更替之美。浓绿与新红,不仅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也象征着生命的循环与变化。诗人将这种自然现象比作“幻作霞”,既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也蕴含了对生命短暂而美好的感慨。最后,“应接万奇真莫暇,分毫方寸那曾加。”这两句表达了诗人面对大自然的万千奇景时,内心充满了敬畏与喜悦,以至于无法一一细数,也无法在心中增添丝毫杂念。这不仅是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也是对内心纯净状态的向往,体现了诗人追求精神世界的高洁与宁静。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生活美学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性的佳作。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陪姚使君题惠上人房
唐·孟浩然
带雪梅初煖,含烟柳尚青。来窥童子偈,得听法王经。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迷心应觉悟,客思未遑宁。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寄芸敏京师
清·陈书(伯初)
北雁不来秋雨稀,湖云衔日游人归。轩窗卧愁诗又瘦,稻粱晚熟螯难肥。去年花黄蝴蝶飞,登堂别君觞交挥。诗书制序石林至,丰采映壁如云翚。我今不乐辞庭闱,君复流连淹帝畿。僧房独榻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