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写山
抒情
春天
怀古
赞颂
历史名胜

译文

译文:辛未年我巡游江国,途径了东蒙山的东边。
译文:因为某些原因驻足在泉林,选择了通往鲁国附庸的路。
译文:所在之地在蒙山与羽阳之间,这里是古代颛臾国封地。
译文:回头望向云岩,山峰嶕峣茂盛葱茏。
译文:听到升仙的消息传来了贺元节,回想起亲自耕作的承宫。
译文:这时春雪已经停止,一半积着雪一半已经融化。
译文:山的背阴面必定积了很多雪,之前的情况都可以在想象中描绘出来。
译文:山神或许会允许我询问,为何能如此巧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乾隆皇帝过蒙山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叹与对历史文化的追思。首句“辛未巡江国,路径东蒙东”,点明了时间与地点,乾隆皇帝在辛未年巡视江国,途径东蒙山。接下来,“兹因驻泉林,取道鲁附庸”描述了他停留于泉林,并通过鲁地的附属区域,前往蒙山。“乃在蒙羽阳,颛臾考古封”则提到了蒙山的具体位置,以及古代在此地的封号。接着,“回首望云岩,嶊崣扶郁葱”描绘了回望云岩,山峦叠嶂,郁郁葱葱的景象。“升仙传贺元,躬稼忆承宫”引用了传说中的升仙故事和亲自耕作的记忆,表达了对古代圣贤的敬仰与怀念。紧接着,“是时春雪霁,半积半已融”描述了春天雪后初晴的景象,雪水半融,生机勃勃。“其阴积必多,前况想像中”推测山阴处积雪必然更多,通过想象描绘出一幅静谧而壮丽的画面。“山灵许藉问,何以巧遇同”最后,诗人以山灵自问,表达了对这次相遇的惊喜与不解,仿佛与山灵有着某种默契。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蒙山的自然风光,还融入了历史文化和个人情感,体现了乾隆皇帝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与对历史文化的深厚兴趣。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