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节登高
写景抒情
咏物
菊花
佳节
抒情
秋天
写景

译文

我与秋天的景色早已熟悉,今天登高远望,心情舒畅地探索幽深之处。
已经破旧的荷衣无法修补,枫叶般的脸颊上才显现出微微的红润,这还不足以让我完全满足。
恰好灵感涌动写下一首诗来教雁书写,无需采摘菊花让人为我插上头饰。
晚上静坐于寒窗之下,面对眼前的景色,我频频警惕着九三之数(可能是指某种特定的时间或经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于重阳节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和对生活的哲思。首联“性与秋光自觉谙,登高此日畅幽探”点明了诗人与秋色的默契,以及在登高之日尽情探索幽静景色的心情。诗人似乎与秋天的景象产生了共鸣,享受着登高带来的宁静与深邃。颔联“荷衣已破无从补,枫颊才红尚未酣”通过荷衣与枫叶的意象,展现了季节更替的自然之美。荷衣的破损象征着时间的流逝,而枫叶的初红则预示着秋天的热烈与丰饶。这两句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也蕴含了对时光易逝的感慨。颈联“恰好得诗教雁写,不须摘菊倩人簪”表达了诗人创作灵感的涌现。在登高远眺之际,诗兴大发,仿佛大雁也为之书写,无需特意摘取菊花以示庆祝,诗意自生。这不仅体现了诗人与自然的和谐共融,也反映了其创作的自由与灵感的充沛。尾联“晚来静坐寒窗下,即景频频惕九三”描绘了诗人傍晚时分静坐窗前,面对眼前景致,内心充满思考与警醒。这里的“九三”可能暗指九月三日,即重阳节,也可能是诗人借以表达对人生、岁月的深刻反思。这一联展现了诗人对生活、自然与时间的深刻感悟,以及在宁静中寻求内心平静与智慧的追求。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自然描写和深刻的个人体验,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欣赏、对时间流逝的感慨以及对生活哲理的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和哲思韵味的作品。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三月乙巳来赋盐万岁乡且蒐狝匿赋之家晏饭此舍遂留宿是日大风自采菊苗荐汤饼二首(其二)
宋·黄庭坚
幽丛秀色可揽撷,煮饼菊苗深注汤。饮冰食檗浪自古,摩挲满怀春草香。
题晚翠堂
明·史谨
高堂迢递万松间,郁郁虬枝绕画阑。要与林泉留胜概,不随蒲柳共凋残。云归自锁巢间鹤,竹近常闻月下鸾。尽日涛声来树杪,无边诗思入毫端。花飘金粉香犹湿,叶堕苍髯露未乾。扫径每迟佳.....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西畴诗老贻白鱼一双七叠手字韵谢之
清·吴之振
黄犊长子孙,放浪溪山久。江南千石鱼,利较力田厚。蓑笠乞网师,笭箵结溪友。相逢菰芦间,不复问谁某。女阳西郭西,古城上培塿。一卷冰雪诗,得自钱手。未许掩瑕瑜,底用饰疵垢。贻.....
虎岩听竹
清·陈玉衡
虎岩名胜本天开,谁种琅玕引我来。为爱谈禅参玉版,却教送韵出花台。声疑风雨秋将半,梦到潇湘冷作回。惟有山僧饶雅趣,伴君洒落绝尘埃。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题段氏扇子
元·陈旅
江上《竹枝歌》,为君颦两蛾。秋风团扇底,零落黛痕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