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
宜
园
二
十
八
景
诗
(
其
二
十
八
)
隔
云
钟
不
问
高
低
寺
,
钟
声
处
处
同
。
耳
根
初
静
后
,
禅
悦
小
参
中
。
底
厌
筝
琶
响
,
应
知
水
乳
融
。
蒲
牢
寂
亦
得
,
大
地
是
乘
风
。
写景
禅意
自然哲理
地点
静宜园
声音
钟声
译文
译文:无论在高山或低谷的寺庙里,钟声都是一样的响亮。
译文:在安静下来之后,耳畔的声音变得宁静,然后心中充满禅悦的喜悦,我正在深入地探讨其中的奥妙。
译文:不感到疲倦地听那些古筝和琵琶奏出的响亮乐曲,你应该明白,就像水与乳融合一样,相得益彰。
译文:即使蒲牢(传说中的一种神兽)安静下来,也能得到内心的平静。大地之上,仿佛都在乘风而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静宜园中隔云钟的独特景象与禅意氛围。诗人以“不问高低寺,钟声处处同”开篇,巧妙地将听觉体验与心灵境界相联结,暗示了无论身处何地,内心的平静与和谐是普遍可寻的。接着,“耳根初静后,禅悦小参中”,进一步深化了这一主题,强调在静谧之中,心灵得以净化,禅悦油然而生。“底厌筝琶响,应知水乳融”两句,对比了世俗音乐与自然之音,表达了对后者更深层次的欣赏与认同。在这里,诗人似乎在说,真正的和谐并非来自外界的喧嚣,而是内心与自然的交融。最后,“蒲牢寂亦得,大地是乘风”,以蒲牢(传说中的龙子,常与钟相连)为例,说明即使在寂静中,也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宇宙的广阔。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宁静、和谐与自然之美的深刻感悟和追求。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游山寺
清·吴承禧
偶来禅院坐,潇洒意殊可。僧出寂无人,林风落山果。
江上答崔宣城
唐·李白
太华三芙蓉,明星玉女峰。寻仙下西岳,陶令忽相逢。问我将何事,湍波历几重。貂裘非季子,鹤氅似王恭。谬忝燕台召,而陪郭隗踪。水流知入海,云去或从龙。树绕芦洲月,山鸣鹊镇钟。还.....
访僧不遇二首(其二)
明·陶益
寄迹圭峰秋正中,飘飘衣带欲乘风。千章古木当人翳,禅室依然概是空。
大生寺
清·爱新觉罗·弘历
秋月安阳路,兰若经未入。小阳回跸便,意行聊访及。龙宫八部卫,雁楼三十级。数间静室幽,竹阴成小立。过眼云外赏,翻觉劳补葺。
兀坐有感
宋·裘万顷
意行曾到楚江皋,占得双泉第一寮。窗户邃深钟磬远,客尘都向静中消。
题感山寺次涂太守恒孚车进士之韵
明·李裕
宝刹环垣万竹脩,春风疋马昔曾游。花前酒醒杯仍酌,石上棋残局不收。僧梵有时来客座,佛灯常夜落渔舟。最怜甘露亭孤迥,百尺寒檐迫斗牛。
达摩洞
明·焦竑
禅龛沿绿屿,石洞俯沧波。风雨江声壮,鱼龙夜气多。停杯今日望,飞锡向时过。欲问西来意,疏钟度薜萝。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