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
怀古
政治
时事
励志
情感
忧民
田园

译文

“六分灾者赈”的意思是,对于受灾较为严重的地区,要给予赈济。
“新正命加赈”则表示新的政策中,更加注重对贫困人民的救济。
“然其次贫者,尚未被予惠”表明即使是一些较为贫困的人民,也没有得到应有的帮助和福利。
“三月况期满,四月何为继”表达了对于三四月份过去后,未来的救灾措施如何继续的担忧。
“用是再沛恩,普加一月暨”表示因此再次给予恩惠,普遍增加一个月的救济时间。
“五分极次贫,均沾俾无异”意味着对于不同程度的贫困人群,都将得到同样的帮助和援助。
“廉知课科法,五分缓徵税”说明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对五成的税收进行缓征。
“四分不成灾,仍有输将事”表示即使有部分地区没有受到灾害的影响,但仍然需要为国家的各种事务做出贡献。
“畿辅连岁歉,民有日穷势”表达了首都周边的地区连续几年收成不好,人民生活日益困难的情况。
“岂宜亟催呼,重为吾民累”则表达了不应该急于催促人民交纳赋税,以免加重他们的负担。
“勘不成灾者,概与缓徵既”表示对于那些经过勘查后确定没有受灾的地区,也进行缓征政策。
“更虑东作候,籽种犹艰致”表达了对于春季农作物的种植情况仍感担忧,种子等物资难以获得。
“贷予毋误耕,庶可有收企”则表示应该及时提供贷款等支持措施,确保农民不误农时进行耕种,这样才有可能获得收成。
“凡此示大端,推行在群吏”这句话是说以上的政策是大方向,需要各级官员去推行实施。
“相与善补苴,敬待西成赐”最后一句表达了与人民共同努力、补救不足的决心,并期待丰收的到来。

赏析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弘历)所作,主题为赈灾与赋税政策。乾隆皇帝在诗中表达了对灾民的关怀,强调了对不同贫困程度的灾民实施不同层次的救助,确保援助公平且广泛。同时,他也关注到了赋税问题,提出在灾害地区缓征赋税以减轻民众负担。诗中提到的“六分灾者赈,五分格于例”,意味着对于严重的灾情,政府会提供六分之一的救济;而对于较轻的灾情,则按照固定的规则给予五分之一的救济。这体现了政府对灾情的分级应对策略,旨在精准救助需要帮助的人群。接着,乾隆皇帝进一步阐述了救助措施的细致化,包括对“次贫者”、“三月期满后”的持续援助,以及对“极次贫”群体的普遍救助,确保援助不偏不倚。他还特别关注到赋税问题,提出在灾区实行缓征政策,减轻民众的经济压力。在考虑到农业生产时,乾隆皇帝强调了种子的重要性,希望政府能够及时提供贷款,避免延误春耕,从而保障粮食的收成。最后,他呼吁各级官员共同执行这些政策,并期待秋收时能有所收获。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乾隆皇帝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和对救灾政策的深入思考,体现了其作为君主的责任感和对国家治理的智慧。

爱新觉罗·弘历

16536首
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别署长春居士、信天主人,晚号古稀天子、十全老人 。年号“乾隆”,寓意“天道昌隆”。在位六十年,禅位后训政三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最久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 清高宗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弘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五次普免天下钱粮,三免八省漕粮,减轻了农民的负担,起到了保护农业生产的作用,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执政中期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弘历在通过一系列边疆地区战事,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再次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开博学鸿词科,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宠信和珅,吏治有所败坏,社会矛盾加剧。严格抵制英国、俄国的侵略性行为,拒绝英国马戛尔尼使团提出的通商贸易及有损主权之无理要求。但此时中国和西方的差距也拉大,中国正处于近代的前夜。 嘉庆元年正月戊申日(1796年2月9日),弘历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壬戌日(1799年2月7日)去世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谥号“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葬于裕陵。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次韵酬裕斋
明·黄衷
数椽虚拟少城堂,半落寰中半落乡。桑树鸡声邻北垞,苇林渔唱过西场。乾坤漠漠冥心早,今古滔滔寄恨长。采菊东篱堪小约,总随蜂蝶一时忙。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冬日同何似公伍国开有开暨仁伯弟定国安国侄驼山寻梅赋
明·李孙宸
昔曾京国看梅树,盘里疏条映雪清。一枝两枝移近案,四筵宾客酒同倾。尔时作客空相忆,梦魂几越驼山侧。驿使迢遥书寄稀,罗浮月冷无消息。自从休沐返林邱,赏心还逐旧同游。同游多住梅.....
杂兴(其四)
宋末元初·方一夔
霜风猎猎响林坳,独有寒梅渐作包。倒影水涵窥沼树,浅痕月印上窗梢。绿衣低挂酒初熟,乌帽斜攲门屡敲。花得初阳人得复,俱从颜子结穷交。
次韵姚比玉雪中之作
明·董纪
风雪虽严莫掩关,天开图画一时间。闾阎均作白银阙,培塿尽为群玉山。上将功成淮蔡下,故人兴尽剡溪还。屯边百万皆骁勇,伫听王师奏捷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