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写景
地点
抒情
怀古
国恨
励志
写山
动物
情感
赞颂

译文

屈指计算着在闽中路途的行程,抬头看见星空,却感觉离家越来越远。
古桥下生出奇特的菌类植物石菌,细小的草叶上结起了冰花。
险峻的山岭上似乎有什么东西悬挂着令人惊讶,空旷的村庄里传来怪鸟的喧哗声。
我心中的国恨使我忍下泪水,我原意不后悔为家国付出一切!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行走在闽中路上的所见所感,充满了深沉的情感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首联“屈指闽中路,瞻星去转赊”以屈指计算路程起笔,表达了旅途的漫长与艰辛,同时借瞻望星空暗示前路未知,充满变数。这种对未知的担忧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为整首诗奠定了基调。颔联“古桥生石菌,细草结冰花”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展现了旅途中的冷寂与荒凉。古桥上的石菌、细草上的冰花,既是对自然景观的细腻刻画,也暗喻了历史的痕迹和时间的流逝,给人一种岁月静好却又稍显凄凉的感觉。颈联“绝岭惊人挂,空村怪鸟哗”进一步深化了旅途的孤寂与荒凉。绝岭之上,惊人的挂物,空荡的村落,怪鸟的喧哗,这些意象不仅描绘了环境的恶劣,更寓意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尾联“吞声是国恨,原不悔倾家!”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个人牺牲的无悔。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悲欢离合显得微不足道,而国家的兴衰才是最值得关切的问题。诗人以“吞声”表达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却依然坚定地表示“不悔倾家”,展现了高尚的爱国情怀和无私的牺牲精神。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旅途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个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视角和深厚的情感底蕴。它不仅是一次个人旅程的记录,更是对时代背景下的社会现实和人性光辉的深刻探讨。

钱澄之

507首
初名秉镫,一字幼光,、西顽道人。汉族,安徽省桐城县(今枞阳县)人。明末爱国志士、文学家。作为皖江文化的重要诗人,与同期的顾炎武、吴嘉纪并称江南三大遗民诗人,诗歌创作上取得了杰出成就。著有《田间集》、《田间诗集》、《田间文集》、《藏山阁集》等。学识渊博,文笔雄健,质朴宏肆,不事雕琢。他勇弃俗学,专治古文,文章精洁、典雅,对后来“桐城派”的形成有一定影响。对数学、地理、训诂、义理亦有研究

猜您喜欢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朱菊山汪眉山会宿萧寺
宋·刘黻
共游溪上寺,因得话诗缘。客鬓添新雪,梅花似去年。疏钟含暮雨,古木带寒烟。后会知难定,分题废夕眠。
送欧阳会稽之任
唐·王昌龄
怀禄贵心赏,东流山水长。官移会稽郡,地迩上虞乡。缓带屏纷杂,渔舟临讼堂。逶迤回溪趣,猿啸飞鸟行。万室霁朝雨,千峰迎夕阳。辉辉远洲映,暧暧澄湖光。白发有高士,青春期上皇。应.....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折槛行
唐·杜甫
呜呼房魏不复见,秦王学士时难羡。青衿胄子困泥涂,白马将军若雷电。千载少似朱云人,至今折槛空嶙峋。娄公不语宋公语,尚忆先皇容直臣。
上巳日作
清·爱新觉罗·弘历
良辰南苑畅登临,婉娩青春即渐深。蛾月一痕刚挂汉,莺时几树欲笼阴。悦怀诗境无边富,蓄眼韶光底用寻。猎罢佽飞陈马技,聊徵故事射华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