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
题
得
莫
氏
荷
池
我
老
贫
无
居
,
借
宅
横
水
北
。
轩
窗
五
月
凉
,
四
面
绕
脩
竹
。
方
塘
贮
清
泉
,
绿
净
荫
湖
目
。
初
疑
青
钱
小
,
稍
展
圆
盖
绿
。
红
妆
出
菡
萏
,
敛
萼
似
羞
缩
。
清
晨
露
华
滋
,
掩
苒
耀
容
服
。
风
来
香
十
里
,
雨
过
珠
百
斛
。
全
家
在
清
凉
,
衾
枕
有
馀
馥
。
吾
师
老
瞿
昙
,
六
入
渐
驱
逐
。
尘
嚣
化
五
浊
,
热
恼
变
三
伏
。
食
实
餐
其
根
,
对
案
何
用
肉
。
写景
田园
咏物
写花
夏天
抒情
赞美
荷塘
译文
我年老贫寒没有自己的住所,借住在水北的宅院。
轩窗在五月的时候很凉爽,四周环绕着修长的竹子。
一方池塘里贮存着清澈的泉水,湖面碧绿宁静。
最初怀疑是青钱般大小,稍加展开就变成圆圆的荷叶。
红色的荷花露出菡萏之形,收拢的花萼仿佛害羞地紧缩。
清晨的露水滋润着它,它的光彩在闪耀。
香飘十里,无论风来还是雨过,都像珍珠般充满生机。
全家人都在清凉中度过,被褥和枕头都散发出香气。
我的老师老瞿昙,渐渐驱逐了六种苦恼。
将尘世的烦恼化为五种浑浊,把热恼变为三伏天气的炙热。
食其实质之根,面对食物何须再吃肉呢?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袁甫所作的《分题得莫氏荷池》,通过对莫氏荷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清幽生活的向往和对禅意的理解。诗中以个人的贫寒生活为背景,寓居于横水北的借宅,环境清幽,五月间轩窗透凉,四周修竹环绕,方塘清泉与翠竹相映成趣。诗人细致地描绘了荷叶的生长变化,从初时如青钱般小巧,到逐渐展开如圆盖般碧绿,再到荷花含苞待放,仿佛少女害羞般敛缩。清晨的露珠滋润着荷叶,雨后更显生机盎然,香气能飘散十里。这样的清凉世界让诗人感到身心宁静,全家人在此享受着宁静的生活,连寝具都留有荷香余韵。诗人将自己比作佛家的老师瞿昙,暗示自己通过禅修逐渐摆脱尘世烦恼,将世俗的热恼转化为内心的清凉。他以素食为食,表示对物质欲望的淡泊,更强调精神追求的重要性。整首诗语言清新,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禅意的深刻领悟。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古橘谣
清·卓肇昌
蓬莱宫前合欢树,碧叶金衣凌霄坞。朝餐五色文彩霞,露浥金茎广寒府。六月珠颗红离离,樵者入山持雷斧。仙室窅然幽以深,小苑丛丛石洞古。洞门白犬笑人来,碧落峰前鸡鸣五。抱犊壁间列.....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杂曲歌辞·古朗月行
唐·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白云端。仙人垂两足,桂树作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蟾蜍蚀圆影,大明夜已残。羿昔落九乌,天人清且安。阴精此沦惑,去去不足观。忧.....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