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宿
岩
积
石
谁
名
达
磨
岩
,
花
间
古
洞
锁
苍
烟
。
何
能
桑
下
淹
三
宿
,
却
探
仇
池
自
一
天
。
古
树
腾
蛟
根
束
铁
,
春
苔
蚀
雨
翠
连
钱
。
只
应
曾
见
台
城
事
,
回
首
梁
王
又
几
年
。
写景
古洞
怀古
春天
古树
山水
抒情
古树春苔
译文
谁能够到达那名为达磨岩的积石之地呢?那里有古老的山洞隐匿在花香之间,被苍茫的烟雾所笼罩。
无法在桑树下逗留太久,但却要深入仇池(一个地名)去探索一番。
古老的树木中,蛟龙的根须如同被铁束所捆绑;春苔因雨水侵蚀而呈现出如翡翠般的连钱花纹。
只因曾目睹过台城的往事,回首梁王(或为某一历史人物),已经过了许多年。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处隐秘而幽静的自然景观——三宿岩。诗人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岩石、古洞、苍烟、古树、春苔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深邃、神秘而又充满生机的氛围。首句“积石谁名达磨岩”,以疑问的语气引出对岩石的描述,暗示了达磨岩的来历与故事,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接着,“花间古洞锁苍烟”一句,通过“花间”和“古洞”的对比,以及“锁”字的运用,形象地展现了洞穴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以及烟雾缭绕的神秘感。“何能桑下淹三宿,却探仇池自一天”两句,运用了典故,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怀念与向往。这里借用“三宿桑下”的典故,暗示了对过往美好时光的留恋;同时,“仇池”一词则引申出对未知世界或内心深处探索的渴望。“古树腾蛟根束铁,春苔蚀雨翠连钱”描绘了古树与春苔的生动景象。古树的根部仿佛铁束般坚韧,春苔在雨水的滋润下,呈现出一片片翠绿的连环图案,充满了生命力与自然之美。最后,“只应曾见台城事,回首梁王又几年”两句,通过历史的回溯,表达了对过往岁月的感慨与思考。这里的“台城”与“梁王”都是历史上的重要地标与人物,诗人借此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刻洞察与个人情感的寄托。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细腻描绘与历史典故的巧妙融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与对历史文化的深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文徵明
820首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念昔游三首(其二)
唐·杜牧
云门寺外逢猛雨,林黑山高雨脚长。曾奉郊宫为近侍,分明㩳㩳羽林枪。
南阳春日十首(其一)
宋·陈舜俞
城头古木未知春,官柳柔条日日新。门巷旋开沽酒市,郊原便有踏青人。风烟乍入禽初好,网罟犹多雉肯驯。拟为芳时对樽斝,愧无心事乐天均。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题苏虞叟岩壑隐居
宋·陆游
苏子飘然古胜流,平生高兴在沧洲。千岩万壑旧卜筑,一马二僮时出游。香断钟残僧阁晚,鲸吞鼍作海山秋。极知处处多奇语,肯草吴笺寄我不。
钓滩
唐·李白
磨尽石岭墨,浔阳钓赤鱼。霭峰尖似笔,堪画不堪书。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