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
叔
英
白
襕
憔
悴
走
埃
尘
,
曾
有
声
名
动
缙
绅
。
零
落
田
园
多
故
后
,
淹
留
场
屋
过
时
人
。
群
居
学
道
能
违
俗
,
半
世
收
书
不
讳
贫
。
怪
是
偏
多
岩
壑
意
,
自
家
生
长
太
湖
滨
。
怀古
抒情
写人
地点
读书
情感表达
思乡
自我赞美
译文
我穿着白襕(一种衣服)在尘土中行走,虽然看起来有些憔悴,但我曾经以名声响动士大夫。
在故园衰落后,我的生活渐趋困顿,经常在官府场屋之中流连忘返,然而我却在时光中超越了他人。
我与众人一起学习道义,能够做到不随波逐流。我半生都在收集书籍,即使面对贫穷也不避讳。
可能是因为我有太多的岩壑情怀(指对自然山水的喜爱),这大概是因为我生长在太湖之滨的缘故吧。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为叔英的人物,其生活境遇与性格特点蕴含着深意。首句“白襕憔悴走埃尘”以简练的语言勾勒出叔英在外奔波、生活困顿的形象,衣物的破旧和行走于尘土之中,暗示了他生活的艰辛与不易。接着,“曾有声名动缙绅”一语转折,表明叔英过去在社会上曾有过一定的名声和影响力,与前文的落魄形成对比,突显了命运的起伏不定。“零落田园多故后”一句,进一步揭示了叔英因种种原因导致田园荒废的现状,暗含了人生的变故与挫折。而“淹留场屋过时人”则描述了叔英在科举考场中滞留多年,未能如愿及第,与时间赛跑却始终未能成功的情景,体现了他对功名的执着追求与现实的无奈。“群居学道能违俗”一句,展现了叔英在群体中坚持自我,不随波逐流的品格,强调了他在道德修养上的追求。“半世收书不讳贫”则表达了叔英即便生活贫困,仍坚持读书学习,不讳言贫穷,体现出他的坚韧与高洁。最后,“怪是偏多岩壑意,自家生长太湖滨”两句,通过叔英对自然山水的偏好,暗示了他内心深处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以及与生俱来的亲近自然的天性。太湖滨的生长环境,或许也象征着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态度。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叔英生活经历的描绘,展现了一个人在面对命运起伏、社会压力和个人追求之间的复杂关系时,所展现出的坚韧、高洁与对自然的热爱。诗中充满了对人物性格的细腻刻画和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是一首富有情感深度的作品。
文徵明
820首
原名壁(或作璧)。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故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汉族,长州(今江苏苏州)人。明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文学家。的书画造诣极为全面,诗、文、书、画无一不精,人称是“四绝”的全才。与沈周共创“吴派”,与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称“明四家”(“吴门四家”)。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祯卿 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怀刘京叔
元·曹之谦
奕世金兰契,于今只有君。英才殊落落,馀子漫纷纷。一别几春草,相思空暮云。何时展良觌,把酒共论文。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