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写景
秋思
山水
离情别绪

译文

鹤书送来但还未到黄昏时分,秋天的思绪梦到了瑶峰。
在海上看到的山景别具一格,人间何处能遇到这样的美景。
烟雾缭绕的深处可以看到月亮,山洞中暗藏着龙。
我想辟谷修炼但还没有方法,需要问老师去请教赤松子。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送别炼师归隐龙虎山的场景,充满了仙气与哲理。首句“鹤书归未夕”,以鹤书归家的意象,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暗示着炼师即将离开尘世,归隐山林。接着,“秋思梦瑶峰”一句,将炼师的思绪与梦境巧妙结合,瑶峰象征着仙境,表达了炼师对仙境的向往和对归隐生活的期待。“海上看山别”一句,运用了海上的视角,增加了画面的广阔感和离别的意境,仿佛炼师在海上眺望山峦,与世隔绝,预示着离别的不舍与决绝。“人间何处逢”则表达了对未来的迷茫与期待,暗示着炼师与尘世的缘分已尽,未来只能在仙境中相遇。“烟萝深见月,洞府暗藏龙”两句,通过烟雾缭绕的山林和隐藏于洞府中的龙,进一步渲染了仙境的神秘与美丽,同时也暗示了炼师归隐后将与自然界的神秘力量产生联系,过上与世隔绝的生活。最后,“辟谷方无术,凭师问赤松”表达了炼师在归隐后将致力于修炼辟谷之术,寻求长生不老之道,并且希望得到师父赤松子的指导,体现了对道家修炼的追求和对长生不老的渴望。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炼师归隐过程的描绘,展现了其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与自然和谐的生活态度,以及对道家修炼的向往和实践,充满了浓厚的道家哲学色彩。

林鸿

554首
林鸿,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洪武初年,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荐授将乐训导,洪武七年(1374年)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善作诗,诗法盛唐,为“闽中十才子”之首。诗法盛唐,书临晋帖,殆逼真矣,惜惟得其貌。《福清县志·人物志》记载:“……先朝遗老如吴海、陈亮辈皆极推许。而一时才士如郑孟宣、高廷礼、周又铉、黄铉之、林伯璟、林汉孟之流,皆从之游。其后王皆山、王中美、王孟扬、陈仲完、郑公启、张友谦、赵景哲诸名人,以诗名于时,又私淑于鸿者也……”。《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况高棅尚不免庸音,鸿则时绕清韵。”欧应昌《瑞岩山志》曾收录林鸿《游瑞岩》一诗。林鸿著作有《林鸿诗》1卷、《鸣盛词》1卷、《鸣盛集》4卷。明代曾刊印《闽中十子诗抄》一书,收录有林鸿诗作。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鹧鸪天(其七)送廓之秋试
宋·辛弃疾
白苎新袍入嫩凉,春蚕食叶响回廊。禹门已准桃花浪,月殿先收桂子香。鹏北海,凤朝阳。又携书剑路茫茫。明年此日青云去,却笑人间举子忙。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