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
倪
十
宿
洽
公
房
一
入
维
摩
室
,
逢
人
宿
鹤
群
。
鸟
惊
春
嶂
月
,
花
卧
夜
溪
云
。
漱
齿
发
清
讽
,
焚
香
了
梵
文
。
泠
然
钟
磬
动
,
应
得
悟
音
闻
。
写景
山水
春景
咏物
抒情
哲理
泠然声动
译文
一进入维摩室,遇到的人似乎都与鹤为伴而宿。
鸟儿在春日的峭壁前惊起,花儿仿佛在夜溪旁躺着与云相伴。
我漱口时发出清吟,焚香中读诵着梵文经文。
清越的钟磬声响起,我应当能因此而悟出音理之妙。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宁静而超凡脱俗的画面,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僧侣生活中的日常与心境。首句“一入维摩室,逢人宿鹤群”便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充满神秘与静谧的环境之中,维摩室作为背景,宿鹤群则为这一场景增添了生动的自然元素,暗示着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接下来的“鸟惊春嶂月,花卧夜溪云”,运用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春天夜晚的景象。鸟儿被月光惊醒,花儿似乎在溪边的云雾中沉睡,这些意象不仅展现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丽,也隐喻了诗人内心世界的纯净与宁静。“漱齿发清讽,焚香了梵文”两句进一步揭示了僧侣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漱齿、诵经、焚香,这些行为不仅仅是日常生活的组成部分,更是修行者净化心灵、寻求精神解脱的过程。通过这些细节,诗人表达了对僧侣生活深沉的敬仰与理解。最后,“泠然钟磬动,应得悟音闻”以钟磬之音结束全诗,营造出一种空灵、深远的氛围。钟磬之声在空气中回荡,仿佛能穿透心灵,引导听者进入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领悟到更深层次的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侣生活场景的细腻描绘,以及对自然与精神世界融合的深刻感悟,展现了诗人对超脱尘世、追求精神自由的向往与追求。
林鸿
554首
林鸿,明洪武十六年(1383)前后在世。字子羽,福建福清县城宏(横)街人。洪武初年,以《龙池春晓》和《孤雁》两诗得到明太祖赏识,荐授将乐训导,洪武七年(1374年)拜礼部精膳司员外郎。年未四十自免归。善作诗,诗法盛唐,为“闽中十才子”之首。诗法盛唐,书临晋帖,殆逼真矣,惜惟得其貌。《福清县志·人物志》记载:“……先朝遗老如吴海、陈亮辈皆极推许。而一时才士如郑孟宣、高廷礼、周又铉、黄铉之、林伯璟、林汉孟之流,皆从之游。其后王皆山、王中美、王孟扬、陈仲完、郑公启、张友谦、赵景哲诸名人,以诗名于时,又私淑于鸿者也……”。《四库全书提要》中说:“况高棅尚不免庸音,鸿则时绕清韵。”欧应昌《瑞岩山志》曾收录林鸿《游瑞岩》一诗。林鸿著作有《林鸿诗》1卷、《鸣盛词》1卷、《鸣盛集》4卷。明代曾刊印《闽中十子诗抄》一书,收录有林鸿诗作。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赋得古原草送别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山居即事
明·刘宗周
病躯三月裌衣寒,高卧袁安带雪看。春到落花风细细,晓披仙药露漫漫。穷探幽胜凭藜杖,自数行藏付鹖冠。吾道只今输陋巷,息肩应指白云端。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