婿
情感
亲情
悼亡
边塞
战争
闺怨

译文

大姑嫁给了将军做妻子,小姑却还没有找到丈夫。
小姑子脚上沾满泥土,大姑子头上装饰着珠宝。
前个月小姑子出嫁了,嫁给农庄里的人做了妻子。
她用发簪削荆条做饭,身上穿的布衣都是自己动手裁剪缝制。
大姑子责备小姑子太愚笨,不喜欢她的儿女,埋怨她不够聪明。
多少马上的英俊少年,却偏偏喜爱那农家放羊的牧童。
八月秋点检壮丁的队伍,将军威风凛凛地从五个城门走出。
可是大姑子的丈夫竟让人惊叹其勇敢威武,如同矫健的鹘鸟一般上马驰骋。
昨天收到边疆的战报,大姑子悲痛得泪流满面。
她的丈夫战死沙场,她无地寄送戍守边疆的征衣。
枝上的连理与枯枝相伴,双飞的鸟儿展开翅膀准备翱翔。
可是他们之间却没有百年的恩爱,只是徒劳地计划着千年的相守。
小姑子从庄上回来,带来一盆装着两条鲐鱼的瓦盆作为礼物。
她上堂拜见父母,夫妻之间尽情欢乐。
大姑子见到小姑子时,虽然满头珠翠却也失去了颜色。
她低头埋怨上天的不公,仰头又无法呼喊求助。
人的一生中很难找到真正的良缘,只有到了白头还相互陪伴才是真正的良策。
东家的小娘子要出嫁了,千万别像大姑子那样轻率地选择夫婿,不要猖狂地做出轻率的决定。

赏析

这首《大姑谣》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两个不同命运的女性形象——大姑和小姑,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的不平等以及婚姻制度的残酷。诗中通过对比大姑和小姑的生活境遇,展现了社会阶层的差异对个体命运的影响。大姑嫁给将军,享受着富贵荣华,头戴满头珠翠,生活富足;而小姑则尚未婚配,脚踏泥土,生活简朴。这种鲜明的对比,暗示了社会阶层的固化和女性在其中的被动地位。随着故事的发展,小姑嫁作庄家妇,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从一个无忧无虑的少女,变成了劳作的农妇,失去了原有的装饰,换上了粗布衣裳。大姑对小姑的婚姻表示不满,体现了封建礼教对女性婚姻的严格控制和对个人情感的忽视。当将军出征,大姑为丈夫的英勇感到自豪,而小姑却因丈夫战死沙场,无法寄送衣物,悲痛欲绝。这不仅揭示了战争的残酷,也反映了女性在面对亲人离世时的无助和痛苦。最后,小姑回到家中,与父母团聚,过上了相对平静的生活。而大姑则因丈夫的离去,内心充满了哀伤。诗的结尾以“人生百年良所无,白头相送真良图”表达了对生命短暂和夫妻相伴终老的美好向往。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比手法,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命运的悲惨,以及对自由和平等的渴望。它不仅是对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也是对人性、爱情和命运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