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
写景
秋色
地点
抒情
怀古
写山
寺庙
佛榻
寺门
青苔
长干

译文

风从高山上吹过,穿过竹林和松树,我的兴致丝毫不减。
沿着长满青苔的台阶拾级而上,可以辨认出这是以前朝的寺庙。
坐在佛的法座上,听到清晰的磬声,在僧人的厨房里喝了午时的水瓢。
深爱着这里长干桥的秋色,即使没有等到菊花盛开我也愿意来这里游历。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造访高座寺时的所见所感,充满了对自然与禅宗文化的深刻感悟。首联“天风拂袖下岧峣,度竹穿松兴未消”以生动的笔触展现了风轻拂过山峰,诗人穿行于竹林与松树间的情景,表达了他内心的愉悦与兴致勃勃的状态。颔联“磴石青苔扶短策,寺门黄叶认前朝”则通过石阶上的青苔和寺门前的落叶,勾勒出历史的痕迹与自然的沧桑,同时也暗示了对过往时光的追忆。颈联“坐依佛榻闻清磬,渴饮僧厨借午瓢”进一步深化了禅宗主题,诗人坐在佛榻旁聆听清磬之声,渴时则从僧侣的厨房中借用瓢水解渴,这一细节不仅体现了他对佛教文化的尊重与亲近,也反映了他在自然与宗教之间寻求心灵平静的追求。尾联“爱杀长干秋色好,客游宁待菊花招”则以对长干(可能指地名或泛指江南地区)秋天景色的喜爱,表达了诗人对美好自然风光的热爱,同时也暗示了他不需等待特定季节或邀请,就能在旅途中找到心灵的慰藉。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和禅宗文化的深深喜爱与感悟,以及在旅途中寻求内心平静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猜您喜欢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答赵壶石象山松下见怀原韵
清·李澄中
别后桃花几遍开,旧题石壁长莓苔。屋梁月落天南北,山路云深梦往来。幽洞尚留寻胜屐,故人多负出群材。须眉空向他乡老,好护新松待我回。
题金陵天庆观钟阜轩
宋·贺铸
霞构云扉不著关,甍檐开处见人间。断墙废井连东第,白塔青松对北山。昨夜桂娥奔月去,经秋芝盖御风还。玉虚真籍家声在,再熟金桃愿一攀。
韶阳恭谒虞帝庙有赋(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南巡往日怜韶石,遍奏鸣琴六六峰。天阙自开双锦绣,翠华长驻一芙蓉。月明瑶瑟来双女,风起珠尘绕六龙。云里帝城蒲阪似,葱葱御气绛绡重。
到龙井寺(其四)
宋·郑清之
十里轻轩憩佛庐,梦身差记蝶蘧蘧。伊蒲巧作鱼虾样,矮笋新镵茧栗株。暂到欲陪僧夏静,等闲生怕俗尘污。计然老去翻多事,空挽西施向五湖。
九日焦山登高同公渚作寄君适庐山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穿上烟萝拾堕樵,连江寒籁起萧萧。已先霜木惊摇落,暂狎风鹰共泬寥。寄远恨无书付雁,浇愁难倚酒盈瓢。断崖何与人间世,溅蚀潮痕永不销。
和江民表韵
宋·陈瓘
传老东山水上浮,玄沙六月雪重裘。旧来消息今何在,千里桐江月满楼。
宝峰寺
宋·许当
金园敞山阿,翛然隔城市。晨夕钟梵音,飒沓五云际。空山无尽香,大乘有真谛。簿领得馀闲,徙倚青莲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