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
外
孙
支
孚
自
龙
湾
来
省
别
来
三
月
非
吴
下
,
访
我
茅
茨
自
去
年
。
台
上
风
云
看
骏
足
,
樽
前
言
论
藉
蝉
联
。
心
悬
桑
梓
移
轻
棹
,
读
罢
蒿
莪
悲
远
天
。
不
是
馨
儿
王
仲
祖
,
庾
公
那
得
有
名
传
。
亲情
离别
友情
思乡
情感
记叙文
译文
自去年以来,我离开吴地已有三月之久。今日你来找我,我的茅屋依然还在。
站在高台上,欣赏风云变幻,骏马飞驰而过。我们席地而坐,谈笑风生,妙语连连。
我的心中总是想着故乡,将小船轻轻划动。读完《蒿莪》后,我感到悲伤,远方的天空也显得更加凄凉。
如果没有像王仲祖那样的人(馨儿),庾公又怎能留下如此的名声传世呢?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冯外孙支孚来访的情景,充满了深情厚谊与家国情怀。首句“别来三月非吴下”,以时间跨度和地理变迁起笔,暗示了诗人与冯外孙分别已久,环境已非往昔,却依然能感受到彼此间的深厚情谊。接着,“访我茅茨自去年”一句,点明了冯外孙的来访,且时间追溯至去年,体现了其对诗人的关怀与思念。“台上风云看骏足,樽前言论藉蝉联”两句,运用生动的比喻,将冯外孙的来访比作骏马驰骋,言谈间如同蝉鸣般连贯,展现了两人相聚时的热烈与畅快。同时,也暗含了对冯外孙才华与风度的赞赏。“心悬桑梓移轻棹,读罢蒿莪悲远天”则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远方亲友的深切关怀。通过“移轻棹”这一动作,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内心的波动与对家乡的牵挂。“读罢蒿莪悲远天”一句,借古代诗歌《蒿里行》表达对逝者的哀思,此处则寄托了对远方亲友的思念与祝福。最后,“不是馨儿王仲祖,庾公那得有名传”两句,以历史人物庾公为例,强调了冯外孙的存在对于诗人而言的重要性,如同历史上的名士一样,值得被铭记与传颂。这里不仅表达了对冯外孙的敬重,也蕴含了对友情与家族传承的珍视。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流畅,通过细腻的描写展现了诗人与冯外孙之间深厚的情感纽带,以及对故乡、家族和友情的深刻思考。
猜您喜欢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怀刘京叔
元·曹之谦
奕世金兰契,于今只有君。英才殊落落,馀子漫纷纷。一别几春草,相思空暮云。何时展良觌,把酒共论文。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鹦鹉曲·忆难鸣山旧游
元·冯子振
鸡鸣山下荒丘住。客吊古问驿亭父。几何年野屋丛祠,灭没犁烟锄雨。默寻思半晌无言,逆旅又催人去。指峰前代好磨笄,是血泪当时洒处。
德州舟中遇李户部两山北上别后却寄二首(其二)
明·于慎行
君登兰省去,予汎镜湖归。两桨还相背,双星竟不违。心期鸥作侣,生事薜为衣。只有空山梦,愁时少雁飞。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除夜客怀
明·浦源
火冷空斋夜掩霜,明朝新岁在殊方。故乡亲老谁相守,独对寒灯泣数行。
寄钱允吉
元末明初·蓝智
故人七月海南来,言向蓟州省亲去。故垒荒台秋正深,断雁残鸦日云暮。吴中风味誇莼鲈,舟过钱塘酒屡酤。钱王铁箭江上有,子胥怒涛天下无。王事有程须早发,别家又是中秋节。平生意气薄.....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