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
中
冬
夜
寒
叶
风
摇
尽
,
空
林
鸟
宿
稀
。
涧
冰
妨
鹿
饮
,
山
雪
阻
僧
归
。
夜
坐
尘
心
定
,
长
吟
语
力
微
。
人
间
去
多
事
,
何
处
梦
柴
扉
。
写景
写山
写雪
抒情
冬天
思乡
怀古
记梦
夜坐场景
译文
寒冷的树叶在风中摇曳直至凋零殆尽,空旷的林间只有少数鸟儿栖息。
溪涧结冰阻碍了鹿儿饮水,连绵的山雪挡住了僧人归路。
夜晚静坐,尘世之心渐趋安定,长久低吟,言语之力显得微弱。
远离人间诸多纷扰之事,不知何处梦境中能见到自家柴门。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深山中冬夜的静谧图景,通过对自然环境的细腻描写,抒发了诗人内心的宁静与孤寂。开篇“寒叶风摇尽,空林鸟宿稀”两句,设定了一个萧瑟冷清的冬夜场景,树叶在寒风中摇曳而落,空旷的林间偶有几声鸟鸣,营造出一种萧索的氛围。接着,“涧冰妨鹿饮,山雪阻僧归”两句,则进一步展现了冬季山中的严酷环境。溪水结冰,使得连鹿都难以畅饮;而深山大雪,更是让外出之人不得不回,如那被困的僧人,只能望雪兴叹。“夜坐尘心定,长吟语力微”两句,转向诗人的内心世界。夜深人静,尘世的喧嚣已远,诗人坐在那里,心境异常宁定,他的吟咏之声,也显得那么细弱无力,这里不仅是对声音的描写,更是对内心状态的一种写照。最后,“人间去多事,何处梦柴扉”两句,则是一种超脱世俗纷争的心态表达。诗人通过这句话,表达了他想要逃离尘世的喧嚣,寻找一份宁静和平,而“何处梦柴扉”,则是对这种愿望的一种迷茫追问。整首诗语言简洁,意境深远,通过山中冬夜的寂寞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于世俗纷争的超脱,以及内心对于宁静生活的向往。
张乔
168首
张乔(生卒年不详),池州(今安徽省池州市贵池区)人,懿宗咸通中年进士,当时与许棠、郑谷、张宾等东南才子称“咸通十哲”黄巢起义时,隐居九华山以终。张乔隐居九华山,池州人也。有高致,十年不窥园以苦学。诗句清雅,迥少其伦。当时东南多才子,如许棠、喻坦之、剧燕、吴罕、任涛、周繇、张蠙、郑谷、李栖远与乔,亦称“十哲”,俱以韵律驰声。大顺中,京兆府解试,李参军频时主文,试《月中桂》诗,乔云:“根非生下土,叶不坠秋风。”遂擅场。其年频以许棠久困场屋,以为首荐。乔与喻坦之复受许下薛尚书之,欲表于朝,以他不果。竟岨峿名途,徒得一进耳。有诗集二卷,传世。
猜您喜欢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杂曲歌辞·行路难三首(其一)
唐·李白
金尊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小山之南作曲栏石磴缭绕如栈道戏作二篇(其二)
宋·陆游
吏退庭空剩得闲,一窗如在翠微间。半崖萦栈游秦路,叠嶂生云入剡山。真有岩居临绝壑,但无渔艇系寒湾。跻攀自苦君休笑,寸步何曾不险艰。
除夕作
明·严嵩
杯湛灯明深客堂,促阴浮迹笑尘忙。病来渐觉形容老,静后浑于岁月忘。星斗逼檐知夜永,垄畦融雪丨年康。朝衣细整听钟漏,正想氤氲汉殿香。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