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龙
门
访
潜
溪
僧
舍
入
谷
访
精
舍
,
钟
声
先
远
闻
。
阳
光
时
翳
竹
,
泉
脉
俄
当
门
。
山
僧
禁
足
久
,
瞑
目
诵
微
言
。
要
知
鹿
台
寺
,
但
指
山
头
云
。
策
杖
御
栝
西
,
幽
兰
秀
荆
榛
。
风
烟
浩
难
及
,
薄
暮
花
纷
纷
。
写景
山水
写植物
秋季
秋天的景色
寺庙
访僧
抒情
译文
我进入山谷去寻找一座精舍(一种山间的佛教居所),听到远处传来的钟声。
阳光透过竹林时隐时现,突然发现泉水从山门旁涌出。
山里的僧人已经很久没有走出过寺庙了,他们闭着眼睛在背诵经文。
想要知道鹿台寺的位置,只需指着山头上的云就可以了。
我拄着杖,走过了山间种满树的地方(可能指某个树丛或树林),看到了那里盛开的幽兰和丛生的荆榛。
此时的风和烟非常浓烈,难以接近,傍晚时分,花儿纷纷飘落。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探访山谷中精舍的旅程,充满了自然与禅意的融合。首句“入谷访精舍,钟声先远闻”,开篇即以钟声预示着静谧与神秘的氛围,引人入胜。接着,“阳光时翳竹,泉脉俄当门”两句,通过光影与水流的变化,展现了山谷中的动态美,同时也暗示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自足。“山僧禁足久,瞑目诵微言”描绘了僧人的修行生活,闭门静坐,冥想诵经,体现了佛教修行的精髓。而“要知鹿台寺,但指山头云”则以一种超脱世俗的视角,表达了对精神家园的向往和追求。后半部分“策杖御栝西,幽兰秀荆榛”描述了诗人深入探索的过程,虽有荆棘,却有幽兰相伴,象征着在艰难中寻找美好。最后,“风烟浩难及,薄暮花纷纷”则以傍晚的景象收尾,风烟迷蒙,花影纷飞,营造了一种既壮阔又细腻的情感氛围,让人感受到自然之美与心灵之静的和谐统一。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僧侣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作者对宁静、超脱和内在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猜您喜欢
月黄
明末清初·屈大均
月黄含雨气,隐映画楼前。笛向寒光起,声随素影传。海风青作冻,渔火白成烟。宿鸟惊梧叶,愁人又不眠。
与啸麓谈鄮山阿育王寺之胜啸麓为之神往有诗余更和之
清末近现代初·陈曾寿
劳生念念馀尘土,笑口为君说鄮山。睡起随参香殿上,饭馀无事古松间。寒宵雪密茶初熟,精舍兰开衲未还。无用苓蔘治幽痗,深心回向一开颜。
到龙井寺(其四)
宋·郑清之
十里轻轩憩佛庐,梦身差记蝶蘧蘧。伊蒲巧作鱼虾样,矮笋新镵茧栗株。暂到欲陪僧夏静,等闲生怕俗尘污。计然老去翻多事,空挽西施向五湖。
阌乡寓居十首·山僧
唐·吴融
石臼山头有一僧,朝无香积夜无灯。近嫌俗客知踪迹,拟向中方断石层。
游溪西寺
宋·华岳
寺觉重游好,僧期后会赊。青虫彫病叶,白鸟篆平沙。水瘦石生齿,山寒梅未花。功名今有待,且谒惠公茶。
第四桥二首(其一)
宋·萧立之
黄帽牵船客自摇,水花压岸送归潮。晚风忽断疏蓬雨,秋在烟波第四桥。
题小桥前新竹招客
唐·白居易
雁齿小红桥,垂檐低白屋。桥前何所有,苒苒新生竹。皮开坼褐锦,节露抽青玉。筠翠如可餐,粉霜不忍触。闲吟声未已,幽玩心难足。管领好风烟,轻欺凡草木。谁能有月夜,伴我林中宿。为.....
同沈稚咸过寒山寺访旭公
明·徐熥
曲岸暂维舟,精庐访比邱。钟声闻半夜,杯影见中流。榻倚干花晚,房开万竹秋。相看成一笑,疑是虎溪游。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