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
戌
秋
道
经
梁
化
谒
苏
长
公
祠
江
头
万
仞
削
芙
蓉
,
曾
是
孤
臣
此
杖
筇
。
遗
庙
柏
森
烟
漠
漠
,
丰
湖
秋
净
水
溶
溶
。
夏
时
独
苦
青
苗
法
,
避
地
偏
宜
白
鹤
峰
。
断
碣
不
随
荒
草
没
,
似
将
留
迹
寄
山
农
。
写景
咏史怀古
秋天
写水
历史
地理
译文
第一行“江头万仞削芙蓉,曾是孤臣此杖筇。”的意思是:江边的山峰如削平的芙蓉般高耸入云,我曾经是一个孤独的臣子,在这里拄着竹杖(筇)站立。
第二行“遗庙柏森烟漠漠,丰湖秋净水溶溶。”的意思是:古老的庙宇旁,参天柏树丛生,烟雾缭绕;丰湖的秋水清澈透明,水波荡漾。
第三行“夏时独苦青苗法,避地偏宜白鹤峰。”的意思是:在夏季时,我独自承受着青苗法的苦难;而避开人群,偏爱隐居在白鹤峰这样的地方。
第四行“断碣不随荒草没,似将留迹寄山农。”的意思是:断裂的石碑没有被荒草掩埋,似乎是在将过去的痕迹留给山间的农民。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秋季途经梁化,拜谒苏长公祠的情景。首句“江头万仞削芙蓉”以“芙蓉”比喻高耸的山峰,形象地描绘出江边山势的雄伟。接着“曾是孤臣此杖筇”一句,通过“孤臣”这一词,暗示了苏轼作为朝廷官员,面对政治斗争的孤独与坚韧。“遗庙柏森烟漠漠,丰湖秋净水溶溶”两句,通过“遗庙”、“柏森”、“烟漠漠”、“丰湖”、“秋水”、“溶溶”等意象,营造了一种肃穆而宁静的氛围,展现了祠庙的庄严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夏时独苦青苗法,避地偏宜白鹤峰”则表达了对苏轼在政治上的遭遇和他选择隐居生活的感慨。苏轼因推行青苗法而遭受贬谪,后选择避世于白鹤峰,这一转变体现了他面对困境时的智慧与超脱。最后,“断碣不随荒草没,似将留迹寄山农”两句,以“断碣”象征历史的痕迹,即使随着时间流逝,这些痕迹也不会被遗忘,仿佛苏轼的精神与事迹,通过山农的传颂得以永存。整首诗通过对苏轼生平的回顾与赞美,表达了对这位伟大文学家的敬仰之情。
猜您喜欢
赠友人(其三)
明末清初·屈大均
灼灼怀春鸟,衔花吴江浔。玄豹久不食,蔚然文采深。风云荡天路,邂逅抒忧心。凭君青玉案,中夜张瑶琴。明月照南浦,晨风巢北林。河精为天汉,小星易浮沉。妙道贵忘言,达人无哀音。持.....
西畴诗老贻白鱼一双七叠手字韵谢之
清·吴之振
黄犊长子孙,放浪溪山久。江南千石鱼,利较力田厚。蓑笠乞网师,笭箵结溪友。相逢菰芦间,不复问谁某。女阳西郭西,古城上培塿。一卷冰雪诗,得自钱手。未许掩瑕瑜,底用饰疵垢。贻.....
过金绳庵
明·梁宪
唤艇连烟渡,沿香到藕塘。隔桥花隐寺,傍水竹为墙。地僻人家远,天空鸟道长。何时戎马息,时过共徜徉。
城南行
宋·刘攽
八月江湖秋水高,大堤夜坼声嘈嘈。前村农家失几户,近郭扁舟屯百艘。蛟龙蜿蜒水禽白,渡头老翁须雇直。城南百姓多为鱼,买鱼欲烹辄悽恻。
寄然镜潭
宋·许棐
镜潭炯炯秋无底,著一纤云也是多。禅外当无些子事,如何犹有作诗魔。
感怀二十首(其三)
明·于慎行
日出上东门,桃李何灼灼。回风中夜起,嘉树纷其落。昔时五侯子,宝马黄金络。北里吹笙竽,南邻钟磬作。斗鸡出长杨,挟弹过平乐。光采照云日,意气何轩霍。高台一旦平,里巷飘飞藿。不.....
秋风行送同年柯正之之任留都
明·梁有誉
秋风袅袅起燕城,千树万树凉蝉鸣。山川萧瑟雁南度,客子当歌空复情。更闻鹿塞驰胡兵,旄头未落太白明。羽书夜入蒲萄观,铁骑朝屯细柳营。对此感慨那能平,况复客里送君行。怜君素负出.....
宁化白水砌甲子春
宋·黄大受
雪瀑从天下,馀流亦建瓴。双崖秋气逼,九地殷雷声。虎穴山川险,蛟涎草木腥。负鹾由此径,异日不堪行。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