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
鸪
天
·
行
北
塔
区
,
书
所
见
一
夜
吹
霜
薄
似
敷
。
十
边
新
绿
更
鲜
腴
。
谁
编
北
塔
齐
民
术
,
应
胜
东
郊
种
树
书
。
儿
织
竹
,
妇
淹
菹
。
家
家
勤
俭
作
冬
储
。
老
人
自
扫
阶
前
叶
,
也
抵
茅
柴
一
稛
余
。
写景
田园
秋天
日常活动
写鸟
赞美
写山
怀古
地方风情
译文
一夜寒霜轻轻地吹过大地,就像是覆盖了一层薄霜。周围的十方净土里新长出的绿色植物更显得肥沃丰盛。
谁编纂了北塔的齐民之术(可能是一种农业技术或方法),这应该比东郊种树的书还要有效。
孩子们在织竹器,妇女们在腌制菜菹(一种咸菜)。每家每户都在勤俭节约地储备过冬的食物。
老人自己扫除阶前的落叶,积攒起来的落叶也足够当作柴火使用,剩余的还可以换取一些柴薪。
赏析
这首词描绘了北塔区的冬日景象,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情景。首句“一夜吹霜薄似敷”形象地写出霜降后的清晨,薄霜如轻敷于大地,透露出一丝寒意。接着,“十边新绿更鲜腴”则转而描绘冬日中仍有生机的绿色,新鲜且丰盈,显示出生命力的顽强。“谁编北塔齐民术,应胜东郊种树书”两句,诗人赞赏北塔区人民的智慧和勤劳,他们懂得如何在冬季进行农业活动,如种植技术,认为这比东郊的种树书籍更为实用。这里寓含了对民间智慧的敬佩。下片转向日常生活细节,“儿织竹,妇淹菹”描绘了家庭中的男女分工,孩子们编织竹器,妇女腌渍蔬菜,体现出家庭的和谐与勤俭。最后两句“家家勤俭作冬储,老人自扫阶前叶,也抵茅柴一稛余”总结全篇,赞美了北塔区人民的节俭和自给自足,即使是老人的劳动,也能为冬季储备提供帮助。整体来看,这首词以清新自然的语言,刻画了北塔区人民朴实无华的生活画面,表达了对民间智慧和勤劳精神的赞美。
猜您喜欢
东堂晨起有感
宋·陆游
不解飞车越九州,青鞋处处为山留。百年未尽且作梦,三日闲行聊散愁。世上几经华表柱,尊前好在黑貂裘。龙泉幸是无人斸,暮露光芒上斗牛。
西江月·题谈月色画梅
清·杨玉衔
根自罗浮移植,居然绿萼仙踪。纤纤十指透香风。颠倒师雄一梦。画石未须十日,消寒恰值初冬。三分春色满琼钟。亏得月明自种。
寄余德甫
明·欧大任
十载弹冠答圣朝,短衣今自傍渔樵。诗名不借青云大,交态谁疑白眼骄。病免风尘犹澒洞,居閒宾客未萧条。匡山只隔南禺路,醉把梅花上铁桥。
江汉
明·蒋主孝
江汉同流接混茫,萧萧芦荻雁南翔。姓名不到公卿府,泉石喜游君子乡。青眼昔年羞阮籍,白头今日老冯唐。思乡怀古浑閒事,酾酒椎牛兴自长。
咸阳逄卜师颜照磨
明·殷奎
故人已别十年过,衰鬓相逢半已皤。共挽客衣怜道路,又持使节傍关河。归来西掖清光近,坐对南山爽气多。庭下鸟啼人吏散,紫薇花发柰君何。
高宗皇帝挽词(其三)
宋·韩彦质
八秩归希有,三灵感具衣。鼎湖龙已远,汾水雁空飞。羽卫愁无色,风云惨不晖。惟馀功与德,千古叹巍巍。
游卧龙庵
明·胡居仁
庐山奇秀甲天下,我今来作庐山游。卧龙庵里驻孤迹,前贤遗教空追求。峰头瀑布泻飞练,涧里寒潭六月秋。释子不识吾儒趣,且言二教元无异。道一缘何教有三,何独儒家能治世。长吟抱膝南.....
西畴诗老贻白鱼一双七叠手字韵谢之
清·吴之振
黄犊长子孙,放浪溪山久。江南千石鱼,利较力田厚。蓑笠乞网师,笭箵结溪友。相逢菰芦间,不复问谁某。女阳西郭西,古城上培塿。一卷冰雪诗,得自钱手。未许掩瑕瑜,底用饰疵垢。贻.....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