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秦
娥
(
其
二
)
美
人
发
才
出
幔
。
玄
云
拖
缕
舒
来
缓
。
舒
来
缓
。
手
围
坠
地
,
八
盘
加
半
。
香
丝
腻
玉
妆
台
畔
。
约
鬟
未
就
嗔
郎
唤
。
嗔
郎
唤
。
枕
函
兰
泽
,
怎
教
批
判
。
爱情
咏物
闺怨
写人
写发
译文
第一句“才出幔。玄云拖缕舒来缓。”的译文是:刚刚从帘帐中走出,天空中的黑云缓缓地舒展开来。
第二句“手围坠地,八盘加半。香丝腻玉妆台畔。”的译文是:手上的饰物掉落在地上,妆台边摆放着八个盘子加上半个,香气四溢的丝线与玉石装饰得十分华丽。
第三句“约鬟未就嗔郎唤。嗔郎唤。枕函兰泽,怎教批判。”的译文是:女子梳妆打扮时,因为发髻没有梳好而嗔怪地呼唤着情郎。情郎呼唤她时,她正坐在绣有兰花的枕头上,应该如何评判这一情感纠葛呢?
赏析
这首《忆秦娥》(其二)以“美人发”为主题,描绘了一位女子精心梳妆的情景。词中运用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女子发丝的柔美与香气,以及她对梳妆过程的专注与期待。“才出幔。玄云拖缕舒来缓。” 开篇以“幔”象征女子的头发,将之比作缓缓舒展开的黑云,形象地描绘了发丝的柔软与光泽。接着,“舒来缓”三字,不仅写出了发丝的动态美,也暗示了女子在精心梳理时的从容与耐心。“手围坠地,八盘加半。” 描述了女子在梳妆时的动作,手握发丝绕过头顶,直至垂至地面,再分八盘,加上半盘,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现了梳头技艺的精湛和女子对美的追求。“香丝腻玉妆台畔。” 这一句将发丝比作香气浓郁、滑腻如玉的丝线,置于妆台之旁,既体现了发丝的珍贵与美好,也暗示了女子梳妆环境的雅致。“约鬟未就嗔郎唤。” “鬟”指女子盘起的发髻,此处“约鬟未就”意为尚未完成发髻的整理,女子因被郎君呼唤而略显嗔怒,这一情感的微妙变化,增添了人物的生动性和故事性。“枕函兰泽,怎教批判。” 最后两句,女子以枕函(古代女子用来放置梳子、簪子等物品的小盒)上的兰花香泽自喻,表达了对自己梳妆成果的自信与期待,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对郎君的期待与依赖。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细腻的描写,不仅展现了女子梳妆时的美丽与优雅,也蕴含了她对爱情的期待与依赖,以及对自我美的追求与自信,是一幅生动的古代女性生活画卷。
猜您喜欢
二郎神
宋·柳永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古意
唐·李白
君为女萝草,妾作兔丝花。轻条不自引,为逐春风斜。百丈托远松,缠绵成一家。谁言会面易,各在青山厓。女萝发馨香,兔丝断人肠。枝枝相纠结,叶叶竞飘扬。生子不知根,因谁共芬芳。中.....
后宫词
明·姚光虞
珠箔罗帏梦不成,起来花底听残更。多情祇有长门月,夜夜瑶阶伴影行。
安公子(其二)
宋·柳永
梦觉清宵半。悄然屈指听银箭。惟有床前残泪烛,啼红相伴。暗惹起、云愁雨恨情何限。从卧来、展转千馀遍。任数重鸳被,怎向孤眠不暖。堪恨还堪叹。当初不合轻分散。及至厌厌独自个,却.....
咏怀(其十四)
明末清初·屈大均
萋萋女贞木,变化何葳蕤。含此少阴精,隆冬叶不萎。夫何一佳人,怀忠适见疑。神灵附太山,攀条吟以悲。天边有匏瓜,流光照我姿。笃志慕陶婴,苟合非所期。百川自东逝,北辰无转移。
百字令·海棠
清·杨继端
彩丝谁绾,似红儿待聘,锦帏春锁。粉本燕支争画到,无比轻盈婀娜。弱不经风,娇还带雨,春有痕难裹。玉纤摘去,绛雪飞上钗朵。早又时节中和,清明渐近,香减熏奁火。欲系好春无气力,.....
宫怨
唐·司马扎
柳色参差掩画楼,晓莺啼送满宫愁。年年花落无人见,空逐春泉出御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