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便
山水田园
写景
忧民
抒情感怀
励志
历史情怀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苏辙所作的《次韵子瞻山村五绝(其五)》。诗中表达了诗人对贫贱生活的坦然接受,以及在山林中生活的不易与忧愁。同时,也流露出对南海波涛汹涌的担忧,暗示了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与无奈。首句“贫贱终身未要羞”,诗人以坚定的语气表明自己对于贫贱生活的态度,认为贫贱并非可耻之事,体现了他豁达的人生观。接着,“山林难处便堪愁”一句,转而描绘了山林生活中的困难与忧愁,暗示了诗人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并不容易,同时也反映了他对远离尘嚣、隐居山林的复杂心情。“近来南海波尤恶”,诗人将话题转向南海,通过描述海浪的凶猛,表达了对当前社会或个人处境的担忧。这里的“南海”可能象征着未知的挑战或困难,而“波尤恶”则形象地描绘了这些挑战的严峻性。最后,“未许乘桴自在游”一句,表达了诗人渴望自由自在生活的愿望,但现实的限制却使得这一愿望难以实现。这既是对个人命运的感慨,也是对理想与现实之间差距的深刻反思。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生动的意象运用,展现了诗人对生活态度的思考、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以及对自由追求的渴望,具有深刻的哲理性和情感共鸣力。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猜您喜欢

夜赋
宋·陆游
八十衰翁久挂冠,今年无酒敌春寒。乱云入户雨方急,断雁叫群灯未残。蠹简幸存随意读,蜗庐虽小著身宽。支离自笑心犹壮,忧国忧家虑万端。
幽居有感
元·曹之谦
閒居仍地僻,门闭草莱深。车马无还往,诗书有讨寻。严霜催岁晚,破屋觉寒侵。计拙烦亲旧,谁能数赐金。
渔父词四首(其三)
宋·戴复古
渔父醒,荻花洲。三千六百钓鱼钩。从头下复休。
次韵胡兄(其一)
宋·方岳
钓蓑烟雨断矶头,恋阙丹心付子牟。腹有一丁长作祟,背无三甲不封侯。惯贫已识山林趣,投老归从造物游。自笑骨寒癯似鹤,忍饥犹未怯茶瓯。
书怀
清·蒋葆元
慷慨寰中事,沧桑变劫灰。途穷争傲骨,世乱炼奇才。清气孕诗笔,牢愁消酒杯。请缨何日遂,壮志策风雷。
千秋岁(其一)旅怀
明末清初·张夏
出为小草。处士名原好。乐志论,陈情表。佣书来海曲,糊口吾贻笑。两负也,泥涂绛甲谁询老。世事凭颠倒。胜算谁先到。逃不出,乾坤小。菰川租屋处,门外秧青了。归去日,田家种植从头.....
庐山杂咏·天池
宋·陈文蔚
朝登天池峰,暮酌天池水。一枕僧榻清,钟磬半空里。平生此名山,籍籍满吾耳。乘兴作远游,杖策自不已。行行到绝顶,尘世知隔几。云烟出其下,渺视犹万里。山川与人物,往往尽蒙被。始.....
劲草行
元末明初·王冕
中原地古多劲草,节如箭竹花如稻。白露洒叶珠离离,十月霜风吹不到。萋萋不到王孙门,青青不盖谗佞坟。游根直下土百尺,枯荣暗抱忠臣魂。我问忠臣为何死,元是汉家不降士。白骨沉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