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秋
无
月
同
诸
子
二
首
(
其
二
)
捲
衣
换
斗
酒
,
欲
饮
月
明
中
。
坐
看
浮
云
合
,
遥
怜
四
海
同
。
清
光
知
未
泯
,
来
岁
尚
无
穷
。
且
尽
樽
中
渌
,
高
眠
听
雨
风
。
秋节
写景
抒情
怀古
情感
思乡
明月
期待
秋夜
秋节
写景
抒情
怀古之情
思乡之情
月明之情
对未来的期待
秋夜之景
译文
翻译:我卷起衣裳换上一杯酒,想在月光中品尝。
翻译:我坐下来看着浮云聚集,远远地怜惜四海之内的人们。
翻译:明亮的月光知道并未消逝,未来的岁月还有无穷可能。
翻译:且让我把杯中的酒喝尽,高卧而眠,听那雨打风吹的声音。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中秋无月同诸子二首》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描述在明亮的月光下饮酒赏景的情境,表达了对自然景色的欣赏和对未来的期待。"捲衣换斗酒,欲饮月明中",诗人换上轻装,换取一壶美酒,准备在皎洁的月色下畅饮,营造出一种闲适的氛围。"坐看浮云合,遥怜四海同",他静坐观云,想象天下人此刻都在同一轮明月下,体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和对人间共情的关怀。"清光知未泯,来岁尚无穷",诗人坚信即使今年中秋无月,但明月的清辉并未消失,来年还有无数个美好的夜晚等待着。最后两句"且尽樽中渌,高眠听雨风",诗人决定暂且放下忧虑,尽情享受杯中美酒,然后安然入睡,聆听风雨声,展现出豁达的生活态度和对自然的亲近。总的来说,这首诗以月为引,寓言人生,既有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又有对人生的感慨,展现了苏辙深沉而乐观的人生态度。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猜您喜欢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唐·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将进酒
唐·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尊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
对雪
唐·许浑
飞舞北风凉,玉人歌玉堂。帘帷增曙色,珠翠发寒光。柳重絮微湿,梅繁花未香。兹辰贺丰岁,箫鼓宴梁王。
卜算子(其四)齿落
宋·辛弃疾
刚者不坚牢,柔者难摧挫。不信张开口角看,舌在牙先堕。已阙两边厢,又豁中间个。说与儿曹莫笑翁,狗窦从君过。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寄元遗山
元·曹之谦
诗到夔州老更工,只今人仰少陵翁。自怜奕世通家旧,不得论文一笑同。草绿平原愁落日,雁飞寒水怨秋风。黄金鑛里相思泪,几堕凭高北望中。
八月十五夜月二首(其二)
唐·杜甫
稍下巫山峡,犹衔白帝城。气沈全浦暗,轮仄半楼明。刁斗皆催晓,蟾蜍且自倾。张弓倚残魄,不独汉家营。
南乡子·时移守密州
宋·苏轼
东武望余杭,云海天涯两渺茫。何日功成名遂了,还乡,醉笑陪公三万场。不用诉离觞,痛饮从来别有肠。今夜送归灯火冷,河塘,堕泪羊公却姓杨。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