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
鸿
- 情感/怀旧
- 友情与安慰
情感分
- 悲凉/伤感
- 思乡/思友
- 坚强/乐观
题材分
- 游记
- 人生哲理
- 人生感悟
- 自然景象
写景交织
季节分
其他分

译文

被窜落到南方的荒凉之地五年,我的刚强的心志也不屈服于疾病。
我呼吸清新的空气,排出污浊之气,锻炼身心。
我长时间淡泊名利,心情清净寂静,脱离了世俗的纷扰。
国家的恩情使我牵挂那些流离失所的人,把他们从苦难的地方迁至邻近的安居地。
我乘着叶做的小船逆长江而上,穿过重重山岭。
峡深之处有恶草缠绕,山高险峻处岩石陡峭横生。
炎热的夏天逐渐恢复台地的生气,秋季的气氛越来越浓厚。
有些蔬菜如菘菜、薤菜等有时可以食用,虽然有时也吃猪羔肉但从未觉得有特别的感觉。
家里每天都会有很多讼案需要解决,口舌之争日益严重。
我的肝脾因为身体的冷热而感觉不适,每天都仿佛在冰与火之间度过。
当地的医生虽然开了一些药方,但都是空泛的,而蛮族的巫医则过于粗暴和凶猛。
我的老妻只能独自坐着哭泣,我的遗言她也不愿意听。
我的大儿子也卧病在床,昏睡不醒。
我归乡的心愿不能实现,也许这将会是我生命的终结。
我的性情依旧如初,只是时间慢慢过去,年岁已老。
虽然身体稍微轻松一些了,但我还是勉强穿上衣服整理一下自己。
我开始服用草药和茶来调养身体,禁止饮酒和吃某些食物。
我的头发已经花白,需要经常梳理,身体瘦弱只能看影子来估量了。
官府的文书再次出现,我需要重新投入工作,不再追求名利富贵了。
我的马虽然老了但仍在枥上坚守,我也如同从前那样安于旧居。
我怀着敬畏的心情坐上轻车,偶然间决定离开这里。
这辈子就像是梦幻一样,转眼即逝但又充满着哀乐的情感。
老朋友送来了新的诗作,表达对我的牵挂与问候。
我的听觉不差(我并不是听觉迟钝的人),但你说话很直白,直戳要害(我并非在指责你)。
我们曾经一起南迁,现在又一起卧病在床。
远行的事情相信由天意决定吧,没有死或许就是一种命吧。
我的归舟正漂浮不定(意指生活漂泊不定),心中思念的是清净的住所(指家乡)。
我写信附在鸿雁的翅膀上寄出(意指书信传递),望着前方的北斗七星寻找方向(表示期待归家的方向)。
河流的水逐渐平静(生活开始平稳),但我依然听不懂这里的方言(表示对家乡的思念)。
在这寒冷的冬夜中,我独自举杯畅饮清谈(享受这宁静的时光)。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苏辙的作品《答王定国问疾》。诗人以自述的方式,描述了他在被贬至南方荒僻之地五年期间的生活艰辛和疾病缠身的困境。他虽然身体顽固,不轻易屈服于病痛,但仍需面对恶劣环境和简陋医疗条件。诗人表达了对国家恩情的怀念,以及对家人尤其是妻子和长子的深深挂念。诗中描绘了艰难的旅程,峡谷险恶,气候多变,生活物资匮乏。诗人感叹疾病的煎熬,官府诉讼繁多,庸医巫术无能为力。尽管如此,他仍保持坚韧,尽力维持日常生活,甚至在病中坚持处理政务。朋友的关怀和远方的诗歌慰问,让他感到一丝慰藉。诗的尾段,诗人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和对归乡的渴望,即使命运多舛,也坚信只要活着就有希望。他期待在冬季的夜晚,与友人共饮清谈,寄情于书信,寄托对家乡的思念。整首诗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和对友情的珍视。

苏辙

1852首
苏辙(1039年3月18日—1112年10月25日),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文学家、诗人、宰相,“唐宋八大家”之一。嘉祐二年(1057年),苏辙登进士第,初授试秘书省校书郎、商州军事推官。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留守推官。此后随张方平、文彦博等人历职地方。宋哲宗即位后,获召入朝,历官右司谏、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等职。因上书劝阻起用李清臣而忤逆哲宗,落职知汝州。此后连贬数处。蔡京掌权时,再降朝请大夫,遂以太中大夫致仕,筑室于许州。政和二年(1112年),苏辙去世,年七十四,追复端明殿学士、宣奉大夫。宋高宗时累赠太师、魏国公,宋孝宗时追谥“文定”。苏辙与父亲苏洵、兄长苏轼齐名,合称“三苏”。生平学问深受其父兄影响,以散文著称,擅长政论和史论,苏轼称其散文“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其诗力图追步苏轼,风格淳朴无华,文采少逊。苏辙亦善书,其书法潇洒自如,工整有序。著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行于世。汉族。嘉祐二年(1057)与其兄苏轼同登进士科。神宗朝,为制置三司条例司属官。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出为河南推官。哲宗时,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元祐元年为右司谏,历官御史中丞、尚书右丞、门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丰诸臣,出知汝州,贬筠州、再谪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复太中大夫,又降居许州,致仕。自号颍滨遗老。卒,谥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