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
泸
篇
三
方
鼎
立
英
雄
争
,
瓠
壶
夜
缚
成
都
惊
。
丞
相
渡
泸
泸
水
清
,
有
蚕
可
市
刀
可
耕
。
万
井
烧
盐
卬
火
赤
,
丞
相
自
临
添
火
色
。
五
丈
原
头
星
化
石
,
薄
田
十
顷
桑
八
百
。
历史
地理写景
怀古抒情
田园生活
战争
译文
翻译:三个势力相互对峙,英雄们纷纷争斗。夜晚用瓠壶装满人质,让成都感到惊恐。
翻译:丞相渡过泸水时泸水十分清澈。有养蚕的地方就可以买到刀和耕具(暗示那里人民的生活富足,可以自给自足)。
翻译:成千上万的井口烧盐时火焰呈现红色。丞相亲自来到这里,为烧盐增添了火色(这可能是为了表示丞相对民生的关心和帮助)。
翻译:五丈原上星星仿佛变成了石头。薄田十顷却有八百棵桑树(这可能是形容土地虽然贫瘠,但桑树却生长得很好,暗示着这片土地的生机和希望)。
赏析
这首《渡泸篇》由明代诗人黄淳耀所作,描绘了三国时期的历史场景与人物形象,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和英雄的豪情。首句“三方鼎立英雄争”,开篇即点出三国时代的背景,三国鼎立的局面下,英雄们为了争夺天下而各显神通,暗含了对当时复杂政治局势的深刻洞察。“瓠壶夜缚成都惊”一句,以“瓠壶”这一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夜晚成都被突然袭击的情景,一个“惊”字,不仅展现了事件的突然性,也暗示了其对人们心理的巨大冲击。接着,“丞相渡泸泸水清”一句,将视角转向了诸葛亮,他渡过清澈的泸水,展现了其勇往直前的决心和不畏艰险的精神。这里的“有蚕可市刀可耕”则巧妙地运用了双关语,既指当地物产丰富,又暗喻诸葛亮治理有方,使百姓生活富足。“万井烧盐卬火赤,丞相自临添火色”描绘了诸葛亮亲自督工烧盐的情景,通过“火赤”一词,不仅渲染了劳动场面的热烈气氛,也体现了诸葛亮亲力亲为、勤政爱民的形象。最后,“五丈原头星化石,薄田十顷桑八百”两句,以五丈原为背景,通过“星化石”这一夸张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诸葛亮在军事上的卓越才能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同时,通过“薄田十顷桑八百”这一细节,再次强调了诸葛亮在治理地方、发展农业方面的杰出贡献。整体而言,《渡泸篇》不仅展现了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和英雄豪情,还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诸葛亮作为一位政治家、军事家和改革者的多面形象,以及他对国家、人民的深切关怀。
猜您喜欢
幽栖
明·顾猷
四十为渔长水西,汀兰沙鸟共幽栖。雨馀篱落经蛛网,风静檐牙上燕泥。欲醉且图元亮酒,长贫一任少陵妻。苔矶倦倚还持钓,莫管柴门日色低。
咏史·毌丘俭
宋末元初·陈普
十万强兵无一人,义师翻得叛臣名。奇功一夜归人手,空使文鸯待到明。
薤露
魏晋·曹操
惟汉二十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已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
挽习大成联
清·吴恭亨
何处考铭燕然封狼居胥雄图,知名遍城郭游牧诸国;少年效周方叔汉霍去病激战,褒死有旂常鼎彝千秋。
感事(其四)
清·顾炎武
尚录文侯命,深虞雒邑东。千秋悬国耻,一旦表军功。蹋鞠追名将,乘轩比上公。君王多倚托,先与赋彤弓。
季子庙
宋·袁默
巢由高风不可及,后世家邦皆子袭。东周不竞诸侯强,中原未许干戈戢。修盟歃血血未乾,稷草离离战鬼泣。阖庐释楚夫概奔,公子纠杀桓公入。兄弟之间宁固多,旦正衣冠暮成执。前规旧辙不.....
同朱老步郭外人家留饭西畴草堂(其一)
清·吴之振
西畴诗老话幽居,一笑扶筇兴未疏。村市经过残劫后,草堂重醉落镫初。定知鱼乐能千里,已办农忙共一锄。底用榜门坚谢客,霜寒谁肯问籧篨。
丙子正月二十三日纪事
宋·李光
风捲阴霾日月明,鲸鲵已戮海波平。奸憸藉手捐奇货,交友通书免诡名。旧俗衣冠回左衽,新疆兵革偃长城。圣君若用当时将,一洗烟尘宇宙清。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