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膏
行
君
不
见
太
和
钟
步
江
水
边
,
土
山
㞦
嵔
相
钩
连
。
何
年
下
凿
石
膏
出
,
黄
壤
深
蟠
白
龙
骨
。
篝
灯
掘
隧
不
计
深
,
前
者
方
压
后
复
寻
。
问
之
此
人
何
为
尔
,
皆
云
得
之
可
牟
利
。
自
从
岭
外
南
盐
通
,
糅
炼
和
之
颜
色
同
。
贩
夫
重
多
不
较
味
,
舟
车
四
走
如
奔
风
。
晨
输
夜
挽
尽
筋
力
,
官
有
禁
刑
私
不
息
。
蒸
溲
药
食
能
几
何
,
十
有
八
九
归
馘
鹾
。
我
叹
天
公
生
此
亦
何
补
,
掘
尽
终
当
变
为
土
。
又
愁
地
脉
郁
积
还
更
生
,
万
古
奸
利
滋
不
平
。
安
得
神
人
蹴
之
尽
崩
溃
,
民
乐
真
淳
永
无
害
。
抒情
社会民生歌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刘崧的《石膏行》描绘了开采石膏的过程及其带来的社会影响。诗中以“太和钟步江水边”的场景开篇,形象地展示了石膏矿的地理位置。接着,诗人描述了开采者不顾深浅,挖掘隧道寻找石膏的情景,暗示了矿工们的艰辛劳作和贪婪的逐利心态。“自从岭外南盐通”一句,反映了石膏与盐业的关联,说明了石膏贸易的繁荣。然而,诗人指出,尽管石膏被大量开采,但贩夫们并不注重质量,只追求利润,导致“十有八九归馘鹾”,即大部分石膏被粗制滥造,质量堪忧。诗人对这种现象表达了忧虑,认为天公赋予的资源并未带来实质益处,反而可能导致资源枯竭。他担忧石膏开采会破坏地脉,滋生长久的不平。最后,诗人期盼有朝一日能有人彻底摧毁这种贪婪的开采行为,让百姓能享受淳朴的生活,不受其害。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反思,揭示了古代社会中资源开采与民生之间的矛盾,以及对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期待。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