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
岩
二
首
(
其
二
)
风
呼
山
鬼
服
役
,
月
照
衡
薇
结
花
。
江
暖
客
寻
瑶
草
,
洞
深
人
咽
丹
霞
。
写景
山水
自然(风
月)
秋节
深洞
赞美
仙岩
译文
风在呼啸,似乎命令着山中的鬼魅为其服务,月光映照下,衡山上的薇草结出了花朵。
江水温暖,游人探寻着珍贵的瑶草;洞穴幽深,隐士吞咽着仿佛丹霞般绚烂的仙药。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贞白的作品,名为《仙岩二首·其二》。从鉴赏角度来看,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超然物外、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面。"风呼山鬼服役"一句,以“风呼”来形容山中幽深的氛围,"山鬼"则是古人心目中的神秘存在,这里通过“服役”的动作,将山鬼描绘得既神圣又勤劳。这样的构想不仅展现了诗人的丰富想象力,也体现了他对于自然界中生命力量的尊重。"月照衡薇结花"接着上句,月光如水般洒落在“衡薈”(一种草本植物)之上,使其“结花”,这里的意境清新脱俗,不仅写出了夜晚山中的宁静,更表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细腻捕捉。"江暖客寻瑶草"一句,转换了场景,从山中来到了江边。"江暖"意味着季节的更迭和气候的温热,而“客寻瑶草”则展现了一种游子对仙草(传说中的灵药)的向往,这里“瑶草”的寓意深远,既可以理解为诗人对于美好事物的追求,也可看作是对于精神寄托的渴望。"洞深人咽丹霞"最后一句,继续了江边的情景。"洞深"写出了山中洞穴的幽深,而“人咽丹霞”则是一种奇特的描写方式,“咽”字用得极妙,既形容了诗人在深邃洞中对美景的吞吐感受,也象征着他与大自然之间的默契交流。"丹霞"作为一种特殊的地质现象,在这里不仅是景观的描绘,更是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整首诗通过精致的语言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于自然界的热爱以及他那超脱尘世、追求精神境界的心路历程。
王贞白
86首
唐末五代十国著名诗人。七年后(902)授职校书郎,尝与罗隐、方干、贯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职之间的七年中,他随军出塞抵御外敌,写下了许多边塞诗,有不少反映边塞生活,激励士气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动人。对军旅之劳、战争景象描写的气势豪迈、色彩浓烈、音调铿锵。有《灵溪集》七卷,今编诗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阴一寸金”,至今民间广为流传
猜您喜欢
西雨轩
明·袁华
拄笏朝看爽气生,捲帘晚见湿云横。漏天未补娲皇石,噀酒俄倾蜀客觥。阊阖风来先拂奥,桑榆日薄又开晴。载歌暮捲西山雨,始信王郎负盛名。
十六夜月
宋·刘黻
何处吹来笛一声,长空如水浸江城。中秋有月云偏妒,底事今宵放得明。
湖寺拥碧轩
元·张雨
喧寂一尘隔,湖滨出宝坊。荷阴分补衲,水气杂烧香。书勘乌皮几,茵敷白?床。从来已公屋,诗客许徜徉。
酬朱孔年惠菊(其二)
明·林俊
柴桑归爱一身轻,中路黄花到眼明。不见芙蓉见秋水,最难摹索是风情。
江行杂咏(其一)
清·邓汉仪
江州解缆客途长,三日西风逼建康。试问谁人镇姑孰,青山牛渚满斜阳。
定寨望洋
清·陈玉衡
三秋策杖卦山巅,一望重洋思渺然。作楫安澜如此日,乘风破浪是何年。氛消绝岛鱼游泳,气结全台象万千。门户而今开鹿港,依稀争看估人船。
题赵魏公幼舆丘壑图二首(其二)
元·宇文公谅
小斋松雪对青山,波上閒鸥自往还。文采风流今不见,空馀粉墨落人间。
游清源洞
宋·释圆悟
清旦寻幽洞,攀跻有同游。雾雨藏诸峰,万窍响飕飕。树杪飞磴悬,岩外见客舟。藓藤垂翠琰,风叶随清流。百丈崖班驳,千尺木耸修。乌啼旸谷晓,云淡海城秋。莓苔蚀丹灶,山房花竹幽。疏.....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