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
秋
(
其
三
)
江
湖
此
日
复
何
如
,
谩
向
天
南
赋
卜
居
。
京
国
念
归
怀
陆
橘
,
乡
园
行
乐
想
潘
舆
。
候
虫
声
起
灯
花
落
,
社
燕
巢
空
木
叶
疏
。
一
出
碧
山
秋
已
晚
,
惭
随
时
哲
待
公
车
。
秋景
怀乡
抒情
节序
感时
写景
译文
如今江湖的景象与往日有何不同呢?我漫无目的地向南方的天边寻找一个居住的地方。
我在京城怀念家乡,想着带回陆地的橘子;而当我行走在乡间寻找快乐时,则想起在官场中的车辆游行。
蟋蟀的声音开始响起,灯花渐渐落下;而燕子筑巢的树枝上,叶子已经稀疏脱落。
我已经离开了碧山,秋日已经晚矣。我感到惭愧,因为我像其他有志之士一样,仍在等待乘坐公车回到朝廷之中。
赏析
这首《感秋(其三)》由明代诗人梁有誉所作,通过对秋日景象的细腻描绘,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岁月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故乡与亲人的思念之情。首句“江湖此日复何如”,以江湖比喻广阔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当前世事的关切和思考。接着,“谩向天南赋卜居”一句,透露出诗人对未来的迷茫与不确定,似乎在天南之地寻求心灵的寄托,却也意识到这不过是徒劳的幻想。“京国念归怀陆橘,乡园行乐想潘舆”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怀念。陆橘和潘舆分别指代家乡的特产和过往的欢乐场景,通过这些具体的意象,诗人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使得读者能够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候虫声起灯花落,社燕巢空木叶疏”描绘了一幅秋夜的静谧画面,候虫的鸣叫、灯花的凋零、燕子的离去、树叶的稀疏,这些自然界的细微变化,都暗示着季节的更迭和时间的流逝,同时也映射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寥。最后,“一出碧山秋已晚,惭随时哲待公车”表达了诗人面对秋日的晚景,既感到了时间的紧迫,又自谦地表示愿意像古代的贤哲一样,等待机会的到来。这一句既体现了诗人的自我反思,也流露出对未来充满期待而又略带无奈的情绪。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沉的情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与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性和情感深度的作品。
猜您喜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离骚
先秦·屈原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
题程世洪栖云楼
明·孙一元
楼上閒云万顷漫,爱云长日倚阑干。岩花半落岚光重,木叶乱鸣江雨寒。野老自甘泉石味,儿童时进蕨薇盘。閒来更觉青山好,湘簟疏帘静里看。
怀净土诗(其七)
元末明初·梵琦
莲宫只在舍西头,易往无人著意修。三圣共成悲愿海,一身孤倚夕阳楼。秋阶易落梧桐叶,夜壑难藏舴艋舟。幸有玉池凫雁在,相呼相唤去来休。
晚秋野望
唐·刘沧
秋尽郊原情自哀,菊花寂寞晚仍开。高风疏叶带霜落,一雁寒声背水来。荒垒几年经战后,故山终日望书回。归途休问从前事,独唱劳歌醉数杯。
河传
清·杨继端
雨过。林霁。嫩凉初到,新秋天气。穿针恰上曝衣楼。同倚。晚霞如织绮。七襄轧轧何时歇。经年别。人世休嫌拙。渡银河,灵鹊多。蹉跎。海枯情不磨。
夜宿三台东杨炼师
明·刘崧
三台山祀净明君,香火新从葛井分。案上道书秋后写,空中仙乐夜深闻。星垂天近连青野,雨过山空起白云。更有雷坛人不到,十年珠树鹤成群。
奉和望山应教诗
南北朝·萧悫
仙游本多趣,复此上秋初。岩低石倒险,岭高松更疏。峰形疑鸟翅,塞路似狼居。瞩望情无已,词殚意有馀。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