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
抒情
夏天
山水
观空
潼川
地点
咏物
琴声
友情
写花
花繁

译文

人间和天上的事物都在不断变化,连那座寺庙也改换了名字。
停留在此,静心欣赏古今佛像的妙处,写诗时就像用笼子关住了人的思绪一样,通过诗词来表达性情。
百花繁盛的景色使人无法辨认路影,山间静谧的景色中仿佛能听到琴声。
笑着感谢同游的友人,再次成句赞美佛的教诲超越了空间和时间的空无境界。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张问陶在潼川夏日游览琴泉寺时的所见所感。首联“人天无故物,萧寺亦更名”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历史沧桑之感,古寺历经变迁,物是人非,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接着,“留佛看今古,笼诗写性情”两句,将佛与诗巧妙结合,表达了对历史与现实的思考,以及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内心情感的追求。“花繁迷碣影,山静觉琴声”描绘了一幅生动的自然景象,繁花似锦,遮蔽了碣石的影子,山林宁静中仿佛能听到琴声悠扬,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的细腻感受和超然物外的心境。“笑谢同游客,观空句又成”则以轻松幽默的方式收尾,诗人与游客一同欢笑,面对生活的琐碎与繁忙,他以“观空”的心态,创作出新的诗句,体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艺术创作精神。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历史、人生和艺术的独特感悟,语言流畅,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性和艺术感染力。

张问陶

288首
张问陶(1764—1814),字仲冶,一字柳门,号船山、蜀山老猿,清四川遂宁人。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因故乡四川遂宁城郊有一座孤绝秀美的小山,形如船,名船山,便自号船山,亦称“老船”。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乾隆五十五年(1790)进士,曾任翰林院检讨、江南道监察御史、吏部郎中。后出任山东莱州知府,后辞官寓居苏州虎邱山塘。晚年遨游大江南北,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撰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张问陶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遂宁市船山区即以区内文化名山船山及乡贤船山先生张问陶命名。清代杰出诗人、诗论家,著名书画家。一字柳门。因善画猿,亦自号“蜀山老猿”。嘉庆十九年(1814)三月初四日,病卒于苏州寓所。其生平事迹见《清史稿》卷四八五《文苑》、《清史列传》卷七二《文苑传三》、胡传淮著《年谱》、《张船山书画年谱》等文献。著有《船山诗草》,存诗3500余首。其诗天才横溢,价重鸡林,与袁枚、赵翼合称清代“性灵派三大家”,被誉为“青莲再世”、“少陵复出”、清代“蜀中诗人之冠”,也是元明清巴蜀第一大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