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
疟
莫
将
时
事
日
关
怀
,
伏
枕
呻
吟
卧
小
斋
。
客
里
一
身
真
类
叶
,
病
馀
双
脚
已
成
柴
。
杜
陵
落
拓
诗
心
壮
,
阮
籍
猖
狂
酒
兴
佳
。
最
是
愁
人
听
未
得
,
残
梧
风
扫
点
秋
阶
。
抒情
病中思乡
秋景
怀旧
病中哀思
忧国忧民
悲秋
译文
不要总是将时事放在心上,过度忧虑,而是要放松心情,在小斋里安静地躺着,时不时地发出低吟的声音。
身在他乡,整个人的状态真的像树叶一样飘摇不定;病后,双脚已经变得无力,仿佛成了枯柴。
杜陵的生活虽然落魄,但他的诗歌创作却更加壮志凌云;阮籍虽然行为放荡不羁,但他的酒兴却十分高昂。
最让人感到忧愁的是,听着窗外残败的梧桐叶在风中纷纷扬扬地落在秋天的台阶上。
赏析
这首《病疟》由清代诗人蔡见先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病中之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的交融。首句“莫将时事日关怀”,诗人劝诫自己不要每日为世事忧虑,流露出对现实的无奈与逃避之意。接着“伏枕呻吟卧小斋”一句,形象地描绘出病中之人蜷缩在狭小书房中的情景,呻吟声与外界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病痛的折磨。“客里一身真类叶”一句,以“叶”比喻漂泊异乡的孤独感,生动地表达了诗人作为客居他乡之人的无助与脆弱。“病馀双脚已成柴”则进一步强调了病痛对身体的摧残,仿佛连行走的力量都已丧失殆尽。“杜陵落拓诗心壮,阮籍猖狂酒兴佳”两句,诗人借用了杜甫和阮籍两位古代文人的典故,表达自己虽身处困境,但内心依然保持豪情壮志,寻求精神上的慰藉。杜甫的“落拓”与阮籍的“猖狂”在这里被赋予了积极向上的意义。最后,“最是愁人听未得,残梧风扫点秋阶”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病中之人无法听到外面的世界,只能听到窗外梧桐树上风吹落叶的声音,落在秋日的台阶上,更添了几分寂寥与哀愁。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典故运用,展现了诗人面对病痛时的复杂心情,以及对生活的深刻思考。
猜您喜欢
泊临清遇雪
明·谢迁
千林断飞鸟,万里寒云同。朔风吹霰雪,倏忽瀰长空。入夜犹未已,浙沥呜船蓬。侵晓起推牖,两岸如堆琼。秋来久不雨,煖气乖深冬。来牟阂生意,渴望怜村农。素心重忧国,所愿年时丰。如.....
闲园即事寄暕公
唐·司空曙
欲就东林寄一身,尚怜儿女未成人。柴门客去残阳在,药圃虫喧秋雨频。近水方同梅市隐,曝衣多笑阮家贫。深山兰若何时到,羡与闲云作四邻。
同蒋心余彭芸楣游北兰寺
清·杨垕
无数征帆向马当,龙沙北去树苍苍。去年君亦他乡客,此日谁倾地主觞。野渡春风归鸟雀,寒山返照下牛羊。赞公去后风流尽,依旧閒云销竹房。
重阳(其二)
宋·文天祥
江南秋色满梧桐,回首青山万事空。怕见镜中新白发,长将破帽裹西风。
尘
明·李溥
九衢踪迹望微茫,东海行闻久不扬。偏集贫居生范甑,每随清趣积虞床。暝连花市轻烟绿,秋结沙场落日黄。更忆淩波微月下,寒侵罗袜暗飘香。
壬午秋日刘圃三学士重过西园喜赋二章仍用见赠韵(其二)
清·尹继善
迢迢旌节度江关,暂坐浓阴积翠间。恰喜青云来旧侣,相看翠竹似清班。池开练影明斜日,秋送蝉声咽小山。知有椿堂时在念,片帆转眼又西还。
病中寄郑十六兄
唐·司空曙
倦枕欲徐行,开帘秋月明。手便筇杖冷,头喜葛巾轻。绿草前侵水,黄花半上城。虚消此尘景,不见十年兄。
菩萨蛮·钩月将沉,窗灯未灺,仿回文体填此,以遣旅况
清·宗婉
月钩如傍栖禽宿。宿禽栖傍如钩月。门掩又黄昏。昏黄又掩门。碧纱窗影叠。叠影窗纱碧。扶梦旅灯孤。孤灯旅梦扶。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