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 怀古

译文

战败者的武器在关内运送,千年之后仍然陷落在泥沙之中。
血腥的兵器上长出了紫色的花,血痕半蚀后留下了朱砂般的斑迹。
惊异地看着这些故物被洗磨后,仿佛可以看到它们所蕴含的风云在掌中跃起。
风云惨淡,坑堑深深,冤气在铁光中浮沉。
当时他们曾挥舞兵器争第一,一鼓作气能令时光倒流如鲁阳公挥戈遮日。
谁知最终却空留母亲忧心忡忡的书信,终究还是陷入了长陵的锐利战术之中。
遗留下来的铁器仅剩一尺多长,却被人传颂,而那四十万将士又有谁怜悯呢?
人骨烟消云散,铁器却毫无损伤,这流传下来的成为鉴戒,却不是上天的旨意。
天下广大无边,需要真正的神明来主宰,战争何须要以血流成河为代价。
长平古道上仍有行人来往,秦军虽百战百胜,但又能长久存在吗?

赏析

这首明代诗人乌斯道的《长平戈头叹》以长平之战的历史事件为背景,通过描绘长平戈头的沧桑变迁,表达了对战争残酷和人性悲剧的深刻反思。首句“降虏之戈舆入关,千年尚落泥沙间”描绘了战败敌人的兵器被缴获,历经千年仍埋没于尘土中的景象,暗示着历史的沉淀与遗忘。接下来的“腥铁阴生紫花出,血痕半蚀朱砂斑”则通过生动的细节,刻画出戈头曾经沾染的血腥和悲惨,仿佛能看到当年战场的惨烈。“惊看故物为磨洗,似见风云掌中起”一句,诗人通过想象,仿佛能从戈头的磨损痕迹中看到风云变幻的历史画面,暗示着战争带来的巨大影响。“风云惨澹坑堑深,冤气浮沈铁光里”进一步渲染了战争的阴暗面,以及无辜生命的沉冤。“当时挥戈期第一,一鼓能回鲁阳日”借古人期望一击扭转战局的典故,反讽战争的无常和人力的无力。“谁知括母空上书,竟堕长陵锐头术”引用了赵括母亲上书求免儿子参战的故事,揭示了战争决策的失误和牺牲者的悲剧。“遗铁尺馀人共传,四十万人谁见怜”表达对无数无辜士兵的哀悼,以及对世人冷漠的批判。“人骨烟消铁无恙,流传作鉴非皇天”强调历史的无情和命运的不公,铁戈虽存,但无法抚慰亡者。最后两句“天下茫茫仗真宰,格斗何须血成海”呼吁依靠公正的力量而非无休止的杀戮来解决问题,而“长平道上有人行,百胜秦兵岂长在”则以疑问收束,暗示胜利终将过去,历史的车轮将继续滚动。整体来看,这首诗以长平戈头为载体,寓言深远,对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悲剧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