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

写景
山水
田园
地点
情感
思乡
赞美
离别
山水田园
思乡之情
赞美之情
离别之愁

译文

放眼望去,晴朗的江河平原如同展开的画卷,土地从桃花塞一直延伸到蒲城。
沙滩上的白鹭静静地立在清澈的水中,原野上的人们在夕阳下辛勤劳作。
远去的大雁消失在天边的地平线,孤独的云朵在纯净的天空中生成。
乘坐马车的人整天也不回头,他对楚水吴山的眷恋之情无边无际。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生动的田园风光图。开篇两句“极目晴川展画屏,地从桃塞接蒲城”通过“极目”一词,表达了作者远眺的视角,将眼前的景色比作展开的画屏,从而突出了景致的壮丽与美好。诗人通过对比手法,将地理位置的变化(从桃塞到蒲城)描绘得如同一幅连续不断的山水画。接下来的两句“滩头鹭占清波立,原上人侵落照耕”则转换了场景,从高远的观察角度转到了具体的生活细节。诗中提到的“滩头鹭”通常指的是站在水边的鹭鸶,它们静立在清澈的溪流旁,形成了一幅生动的画面。而“原上人侵落照耕”则描绘了农民在夕阳下继续劳作的情景,突出了农业社会的勤劳与丰收。诗歌的后半部分“去雁数行天际没,孤云一点净中生。冯轩尽日不回首,楚水吴山无限情”则展现了作者对自然之美和历史文化深厚的情感。飞鸟远去,天际相接;白云朵朵,清新脱俗,这些意象都表达了一种超脱与纯净。而“冯轩尽日不回首”则透露出诗人对于往昔的眷恋和对历史文化的无限情怀。最后,“楚水吴山无限情”一句,则是诗人心中对这片土地深厚的情感,表达了他对故土的留恋和不舍。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绘和个人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幅充满生机与历史韵味的画面。

韦庄

374首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汉族,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韦庄出身京兆韦氏东眷逍遥公房。早年屡试不第,直到乾宁元年(894年)年近六十时方考取进士,任校书郎。李询为两川宣瑜和协使时,召韦庄为判官,奉使入蜀,归朝后升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年),韦庄入蜀为王建掌书记,自此终身仕蜀。天祐四年(907年),韦庄劝王建称帝,任左散骑常侍,判中书门下事,定开国制度,举荐张道古等忠直文人。官终吏部侍郎兼平章事(宰相),卒谥“文靖”。宋代张唐英撰《蜀梼杌》曾高度评价:“不恃权,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其诗多以伤时、感旧、离情、怀古为主题;其律诗圆稳整赡、音调浏亮,绝句情致深婉、包蕴丰厚,发人深思;其词多写自身的生活体验和上层社会之冶游享乐生活及离情别绪,善用白描手法,词风清丽。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汉族,晚唐诗人、词人,五代时前蜀宰相。文昌右相韦待价七世孙、苏州刺史韦应物四世孙。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有《浣花集》十卷,后人又辑其词作为《浣花词》。《全唐诗》录其诗三百一十六首

猜您喜欢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送韩湘赴江西从事
唐·姚合
年少登科客,从军诏命新。行装有兵器,祖席尽诗人。细雨湘城暮,微风楚水春。浔阳应足雁,梦泽岂无尘。猿叫来山顶,潮痕在树身。从容多暇日,佳句寄须频。
卜算子·自京口还钱塘道中寄述古太守
宋·苏轼
蜀客到江南,长忆吴山好。吴蜀风流自古同,归去应须早。还与去年人,共藉西湖草。莫惜尊前仔细看,应是容颜老。
醒园茶楼联
清·吴恭亨
忍独为醒;有如此园。
虎丘临眺和朱侍御(其二)
明·严嵩
翠岭晴烟锁鹫峰,玉泉阴洞隐龙宫。高攀双树青冥上,俯瞰三吴宿雾中。沙浦断云低度鸟,石林修竹静吟风。禅房水石佳游在,尘世沧桑浩劫空。
赠相士蜀张二诗(其一)
宋·陈造
博古亦多艺,相形仍论心。司南辅名教,左契指升沈。好语空千纸,行囊未一簪。乡关剑阁外,雁足谩归音。
送大巡吴公赴江西
明·尹台
银鞍骢马紫缨垂,赋别还同把玉卮。法从今朝辞日驭,使华若处驻霜麾。西江天净鱼龙水,南浦风凋鸟鹊枝。此去阳君随绣斧,应知白屋少颦眉。
双头莲·岭南元夜
明末清初·梁清标
海外繁华,看绛烛围红,星毬初放。蛮靴锦障。月影里忘却,乡愁孤况。暗想京国灯宵,阻云山千障。春一样。紫陌香尘,有无钿车来往。凭仗午夜笙箫,把军烽静偃,消除兵象。江湖晚涨。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