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
符
岩
攀
厓
蹑
峤
俯
晴
江
,
探
得
灵
岩
映
八
窗
。
揽
桂
岂
烦
云
作
幔
,
听
松
宁
辨
石
为
淙
。
霞
觞
避
俗
情
偏
惬
,
彩
笔
逢
人
气
未
降
。
自
是
桃
花
难
可
再
,
那
能
归
去
命
渔
艭
。
写景
山水
地点
赞美
桃花
抒情
情感
思乡
神灵
洞天
译文
攀上悬崖,走过山脊,俯瞰着晴朗的江面,终于找到了灵岩洞,洞内八窗透光。
(寻幽探胜时)采桂花(或者做其它)哪里需要借助云彩来遮挡,(因为这里景致秀美,连听松涛声都仿佛可以辨别出石头间的水声)。
避开世俗的(人)的宴席总让人觉得心满意足(因为这里的景色和氛围让人感到愉悦),而遇到有才华的人,我的创作灵感也未曾减少。
这里的桃花美景难以再次遇到(表达对美景的留恋和不舍),我怎能归去,决定在此地以渔船为家。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登山探险的经历,诗人以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受。首句“攀厓蹑峤俯晴江”描绘了攀登峻岭,俯瞰清澈江水的壮丽景象,展现出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接着,“探得灵岩映八窗”则暗示了在探索过程中发现了神秘的岩石,其光芒照耀着四周,充满了神秘与惊喜。“揽桂岂烦云作幔,听松宁辨石为淙”两句运用了对比手法,通过“揽桂”和“听松”的动作,表达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直接体验,而“云作幔”和“石为淙”的比喻,则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理解。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也体现了他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霞觞避俗情偏惬,彩笔逢人气未降”则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内心情感。霞觞,即霞光中的酒杯,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宁静与满足;彩笔,代表了诗人的才华与创造力,而“逢人气未降”则暗示了诗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状态,没有世俗的纷扰,心灵得到了真正的释放与升华。最后,“自是桃花难可再,那能归去命渔艭”表达了诗人对这次探险经历的珍视与不舍,同时也流露出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由生活的态度。桃花象征着美好与短暂,诗人似乎在说,这样的美好难以再次拥有,他更愿意像渔夫一样,随波逐流,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诗人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明代文人对自然美的追求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猜您喜欢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杂曲歌辞(其一)清平调
唐·李白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奉赠李八丈判官
唐·杜甫
我丈时英特,宗枝神尧后。珊瑚市则无,騄骥人得有。早年见标格,秀气冲星斗。事业富清机,官曹正独守。顷来树嘉政,皆已传众口。艰难体贵安,冗长吾敢取。区区犹历试,炯炯更持久。讨.....
登报国寺阁(其一)
明·严嵩
毗庐阁望尽京华,楼阁参差云雾遮。雨雪高城催岁暮,音书故国渺天涯。
游仙诗六首(其一)
清·冯班
龙伯无人钓饵闲,黄金双阙自斑斓。燕昭老去秦皇死,可惜蓬莱在脚间。
蝶恋花(其一)
宋·程垓
日下船篷人未起。一个燕儿,说尽伤春意。江上残花能有几。风催雨促成容易。湖海客心千万里。著力东风,推得人行未。相次桃花三月水。菱歌谁伴西湖醉。
冬到金华山观因得故拾遗陈公学堂遗迹
唐·杜甫
涪右众山内,金华紫崔嵬。上有蔚蓝天,垂光抱琼台。系舟接绝壁,杖策穷萦回。四顾俯层巅,澹然川谷开。雪岭日色死,霜鸿有馀哀。焚香玉女跪,雾里仙人来。陈公读书堂,石柱仄青苔。悲.....
白梅诗(其一)
清·释敬安
了与人境绝,寒山也自荣。孤烟淡将夕,微月照还明。空际若无影,香中如有情。素心正宜此,聊用慰平生。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