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
音
诗
真
教
澎
女
作
台
牛
,
百
里
饥
驱
不
自
由
。
三
十
六
村
归
未
得
,
望
乡
齐
上
赤
嵌
楼
。
写景抒情
田园
怀乡思情
历史
译文
1、真的让海潮的女儿来拉犁,行进百里却是无由不自由。
2、三十六村的人们无法回归故土,只能望着家乡齐聚在赤嵌楼上。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台湾历史上的一个悲壮场景,充满了对故土的深深思念与无奈之情。首句“真教澎女作台牛”,以“澎女”比喻被强迫劳役的台湾原住民,形象地揭示了殖民统治下人民的苦难生活,如同被驱赶的牛一般,无法自主选择命运。“真教”二字,表达了诗人对这种非人待遇的强烈谴责和悲哀。次句“百里饥驱不自由”,进一步描述了台湾人民在殖民者压迫下的艰难处境。他们被迫长途跋涉,忍受饥饿,却无法摆脱束缚,失去了自由。这句诗深刻反映了殖民统治对台湾人民身心的双重摧残。第三句“三十六村归未得”,点明了台湾人民渴望回归家园的愿望。尽管经历了种种苦难,但他们的内心深处仍怀揣着对故乡的深深眷恋,希望能够回到那片熟悉的土地。然而,“归未得”三个字,又将这种愿望的破灭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无力与哀愁。最后一句“望乡齐上赤嵌楼”,以“望乡”表达了台湾人民对家乡的无限思念,而“齐上赤嵌楼”则暗示了他们在共同的苦难中寻求精神寄托,赤嵌楼成为了他们共同的回忆与希望之地。这一句不仅深化了主题,也展现了台湾人民在面对困境时的团结与坚韧。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台湾人民在殖民统治下的苦难生活以及对自由与家园的深切渴望,具有强烈的历史感和人文关怀。
刘家谋
101首
苞川。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中举,后以大挑任宁德、台湾教谕。所到之处,努力收集掌故。在宁德,著《鹤场漫录》2卷;在台湾4年中,著《海音》2卷,对台湾的风土人情及官吏施政利弊,皆有论述。咸丰二年(1852年),卒于府署
猜您喜欢
六月归途
宋·徐玑
星明残照数峰晴,夜静惟闻水有声。六月行人须早起,一天凉露湿衣轻。宦情每向途中薄,诗句多于马上成。故里诸公应念我,稻花香里计归程。
竹枝词
明·陈荐夫
荷叶田田柳叶垂,千船万船多女儿。与郎暗约花间去,不唱《竹枝》知是谁。
戏荅林园
唐·白居易
岂独西坊来往频,偷闲处处作游人。衡门虽是栖迟地,不可终朝锁老身。
荅从弟幼成过西园见赠
唐·李白
一身自潇洒,万物何嚣諠。拙薄谢明时,栖闲归故园。二季过旧壑,四邻驰华轩。衣剑照松宇,宾徒光石门。山童荐珍果,野老开芳樽。上陈樵渔事,下叙农圃言。昨来荷花满,今见兰苕繁。一.....
绝句五首(其五)
宋·吕陶
可喜公居近白云,眼前尘事少纷纷。纱橱竹簟偏宜睡,五月庭除不聚蚊。
次韵补之药名十绝(其九)
宋·李光
草堂谁缉败蒲编,笑傲松萝不记年。应喜秋来甘泽泻,牵牛时复自蹊田。
渔父辞(其三)
宋末元初·毛直方
得鱼穿柳持上溪,溪村杳杳屋稀稀。莫怪渔翁头易白,去年买鱼人又非。
病起过魏园二首(其一)
明·王廷陈
卧痾颜鬓怜予改,力疾池亭为子来。随处琴尊临水石,任情歌吹入莓苔。禽鱼狎客晴偏聚,花药娱人晚竞开。共惜群芳行欲歇,莫辞中夜醉方回。
纠错
如果您发现诗词的标题、内容、注释、译文或赏析存在任何错误,欢迎随时向我们反馈,帮助我们不断完善内容。我们衷心感谢您的宝贵支持!
去反馈